
(北京/布鲁塞尔综合讯)欧盟官员批评北京最新的减排承诺“令人失望”,称这将加大全球气候目标实现的难度后,中国外交部反批欧盟抱持“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失明”,在自身气候目标上行动迟缓。
中国日前公布了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承诺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峰值水平上削减7至10%。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9月24日宣布该目标时说,这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并称中国有决心和信心兑现承诺。
不过,欧盟气候事务专员胡克斯特拉认为,中国的目标“明显令人失望”,而且“远低于现实可行、符合要求的水平”。
他还说:“鉴于中国占全球排放的巨大份额,这将大幅增加实现气候目标的难度”。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星期五(9月26日)在发给该社的一份书面回应中说,上述言论“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团结,同时削弱合作氛围,才是真正令人失望的”。
发言人说,中国是“在减排承诺上最坚定、行动最有力、执行最有效的国家”,并呼吁欧盟停止“说大话、做小事”。
此外,发言人还在回应中不点名地提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声称“气候变化是史上最大骗局”的言论,批评部分人士对此选择性沉默,却对中国负责任的行动加以指责。
中国新减排目标被批保守 但可能超额完成
作为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的减排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巴黎协定》的目标能否实现,即全球气温升幅是否能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以避免更严重的气候灾害。
中国刚公布的减排目标,是自2020年以来的首次更新,也是首次提出明确的削减幅度。但相较于部分科学家提出的到2035年应至少减排30%,这一承诺显得过于保守。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最新的减排目标过于谨慎,不足以推动中国迈向净零排放,也难以带动全球气候行动。不过,也有观点指出,中国历来“少承诺、多兑现”,在清洁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甚至可能超额完成目标。
目前,中国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安装可再生能源,并在多个清洁产业链占据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燃煤电厂仍在扩张,中国也以“排放峰值”而非具体基准年设定目标,引发广泛担忧。
总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米利维尔塔指出,这为短期排放上升留下空间,并称这些承诺是“中国雄心的下限,而非上限”。
尽管如此,很多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的能源转型趋势已经确立。亚洲协会学者李硕说:“好消息是,在一个日益以自身利益为导向的世界里,中国推动气候行动的动力甚至比大多数国家更强。”
在错过最初定下的2月最后期限后,欧盟至今仍未宣布新的气候计划,但欧盟已同意设定一个减排目标,即到2035年将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6.25%至72.5%。
作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在特朗普今年1月上任后第二次提交退出《巴黎协定》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