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石破茂是否会在9月2日就历史认识问题发表首相自己的“见解”,一度成为话题。结果,9月2日他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之类的文件。其实,因准备时间不足,9月2日发表的可能性已被认为很低。虽然石破在9月7日辞去自民党总裁一职,但在正式卸任首相的10月4日之前的某个阶段,不能否定他还是有可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日本,一般认为8月15日是战争结束的日子。但实际上日本在8月14日接受《波茨坦宣言》时就已决定正式投降,并通知联合国。8月15日天皇通过广播,向国民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9月2日则是正式在投降书签字。当天,美国的密苏里号战舰来到东京湾,在舰上举行投降仪式(在中国战区的投降是9月9日)。
迄今为止,日本政府曾以各种形式,就过去的战争和殖民统治阐明立场。1972年9月29日,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时发表的《日中联合声明》阐述:“日方痛感过去日本国通过战争给中国国民造成重大伤害的责任,并深刻反省。”1995年,战后50周年村山富市首相发表谈话,明确表示对殖民地统治和战争等侵略的“道歉”。这就是著名的“村山谈话”。2005年战后60周年,小泉纯一郎首相发表“小泉谈话”,继承村山谈话的内容。
在小泉谈话两年后,2007年4月1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日,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表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可以判断,这是对村山谈话和小泉谈话给予的肯定。但是,“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这一点很重要,要看日方是否能真诚地付诸实际行动。
2015年8月,安倍晋三首相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继承过去的村山谈话、小泉谈话内容。在战后80周年之际,石破茂首相也在设想基于过去的首相谈话,发表某种文件,但从根本上来看,他认为以往的谈话有不足之处,所以打算拟定一份新文件。比如,他认为,比起“终战”,更想使用“战败”这一词,同时认为有必要加深对“历史的验证”。
有“的”无“的” 差别很大
但问题在于石破以何种形式来发表文件。日本的首相发表文件有多种形式,在外国看来非常难懂。第一,首相谈话。这须要通过内阁会议来决定,在后续政权中,若文件不被否定就会被继承下去。第二,首相的谈话,表面上看和第一种很难区分,但是否有“的”有很大不同,附有“的”的谈话,不须要经内阁会议通过。1994年的“村山内阁总理大臣的谈话”就是典型事例。当时,虽然制定“和平友好交流事业”,但始终是作为时限立法而制定的,效力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第三,见解。可以说就是首相个人的想法,基本上得不到官僚组织的支持,也很可能不会采取预算措施。石破首相正在摸索发表“见解”。也就是说,要表达首相的个人想法。
但是,国际社会能否区分日本的首相谈话、首相的谈话、首相见解呢?日本首相如果发表某种言论,总会有一定的分量,也可能造成某种影响。这种担忧不无可能,但可以指出,在日本国内,大家所理解的是石破很大程度上要发表的不是“首相谈话”,而是首相的个人见解。
(作者是东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