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树立严明校风防制霸凌

近期盛港康林小学霸凌事件备受关注。一名母亲向学校举报九岁女儿遭同学霸凌后,接连受三名涉事男同学发脏话和恐吓语音短信骚扰。尤其让人惊愕的是,一名年仅九岁的小三学生,竟敢对其他学生家长作出死亡威胁,确实不知天高地厚。然而整起事件的来龙去脉,比乍听之下的一面之词来得复杂。

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后,引起舆情反弹并不奇怪,因为性质确实相当恶劣,也显示学校在处理霸凌事件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教育部长李智陞8月27日与教育工作者、家长等代表对话时就坦承,虽然学校有相关应对霸凌事件的机制,但可能须在提供清楚且及时的信息方面有所加强。例如,在与家长的沟通可能有所延误,这是因为学校需要时间来核实事件,这可能无意中导致家长和孩子感到焦虑。教育部已从今年初开始全面检讨学校程序,以更有效地防止霸凌行为,并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分享行动方案。

根据教育部数据,在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里,学校霸凌事件发生的次数保持稳定,没有恶化迹象。小学霸凌事件的次数是每1000名学生两起,中学则是每1000人六起。另一项调查显示,在2018至2019年间,高年级小学生中,大约每人就有一人说曾被霸凌。今年初,亚洲新闻台(CNA)的一项调查则显示,约30%的中学生经历过霸凌。校园霸凌现象古今中外都存在,或是手机社媒的传播力导致恶化的印象。社会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也让校园霸凌更被关注。

虽然教育部一再申明,官方对霸凌持零容忍态度,学校也有明确的规制处理霸凌事件,包括惩处的框架,但事实说明,一旦霸凌事件被上传到网络,就会顿时引发各种情绪反应。因此,学校在处理这类事件时都须格外小心,并保持高度警惕,最重要的是必须避免信息真空,要在第一时间做出适当反应,表明校方已经掌控全局,让相关各方都能接收到及时信息,感觉放心,并相信校方有处理能力,而且会公平处置。这有助于防止谣言或虚假信息在网上扩散,进一步伤害当事人。

在人手一机的网络时代,像上述康林小学的事件之所以闹大,就是校方在处理事件时未能很好地照顾到其中一方的家长的感受。这个经验应该吸取,就是必须赶在网络假信息或片面信息散播之前安抚各方情绪,同时尽快公布基本事实,这需要具备很好的沟通技巧。同时,正如教育部一再指出的,涉事家长也应保持最大的克制和冷静,不宜过度介入,或动辄把事情传到社交媒体上,宣泄个人委屈,或向学校施加压力。尤其是在还没有弄清楚事情原委前,更不宜轻举妄动,否则也可能成为孩子的不良示范。

李智陞在上述对话会上表示,教育部将加强学校对霸凌的零容忍政策,检讨纪律和改造程序,并确保学生清楚知道举报霸凌和伤害他人行为的管道。我们相信,教育部能从相关各方吸收全面的反馈,据此制定更有效的应对方案,并确保每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获得相关训练,以便能有效应对校园霸凌。

处理霸凌事件并非易事,一方面必须设法引导和改造加害方,另一方面又须辅导受害方,弥合身心创伤,避免产生更加棘手的后遗症。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也许学校应更着力于防止霸凌事件的发生。这须要从加强校内纪律和行为规范的灌输入手。心理学研究发现,霸凌的加害者和受害者都须要事后辅导,避免后续人格扭曲。这些新知对更新处理校园霸凌的机制甚为重要。

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希望学校有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不同的教养和习性,只要出现三两个比较顽劣的学生,就可能破坏整个学习环境。因此,树立严明的校风殊为重要。只有严明的纪律才能产生威慑作用。配合品格和公民教育,才能达到陶冶良好品行的教育目标。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