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玲:插队无关国籍 是公共文明考验

最近,圣淘沙名胜世界发生一起插队事件,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一段视频显示,一名女子疑似在环球影城排队时插队,引起其他游客不满并出言质疑。令人震惊的不仅是插队本身,而是这名女子的回应:“没有我们,你们有今天的新加坡吗?”此言一出,立即在社交媒体引发激烈讨论。

短短的视频触发公众对于文明、公平、种族与身份认同的多重焦虑。然而,真正值得反思的,不只是某个人说了什么话、插了什么队,而是我们整个社会该如何对待类似的公共秩序破坏事件。

插队是公共秩序的“破窗事件”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破窗理论”。意思是,如果一个屋子的窗户被打破而迟迟不修复,就会传递出一种“这里没人管”的信号,从而引发更多的破坏行为。

同样的道理,插队看似小事,其实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破坏行为。它传达的信息是:“规则是给别人遵守的,我不必。”这种态度不仅打破排队的公平性,也破坏了人们对秩序的信任。

排队其实是最简单也最普遍的公共文明体现。它不靠警察、不靠摄像头,仅靠每个人的自觉与克制。但正因为它建立在信任之上,所以一旦被打破,群众的愤怒也往往来得更快、更猛烈。

此次事件引起轩然大波的一个原因,是这名女子的言论被认为带有“功劳式傲慢”。她的原话暗示着一种“你们应该感激我们”的态度。这种说法让人联想到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长期潜在的紧张关系。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指出——插队本身,不是任何国籍、族群的专属行为。在公共场所,我们都遇过本地人插队,也见过外来游客守规矩。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这名女子从哪里来,而在于她选择破坏秩序,并在被质疑时毫无悔意地抬高自己。这是态度问题,是对他人时间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契约的漠视。

插队为何让人如此愤怒?因为它击中了我们对“公平”的基本期待。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排队——等巴士、办证件、进电影院。我们愿意等,不是因为时间不宝贵,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照规则来,轮到我,总会到。

插队的人则不仅破坏了这份信任,还隐含着一种“我比你更重要”的讯号。更何况,若插队者在被指出错误后,不但不道歉,还发出挑衅言语,就更容易引发公众的情绪爆炸。

事件发生后,不少人开始在网络上对插队者进行人肉搜索、恶意嘲讽,甚至对她的外貌、口音、国籍进行攻击。这种过度反应,其实也是一种“反文明”的体现。我们可以谴责行为,但不该羞辱人格;可以批评态度,但不该扩大到种族或国籍。

文明的社会不在于谁犯错时我们怒吼得有多大声,而在于我们能否在愤怒中保持理性与克制。因为下一次犯错的,也可能是我们自己。

从三方面做得更好

插队问题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存在。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从制度、教育和文化三个层面来改善:

一、加强公共场所管理

例如在游乐园、热门景点、出入境关卡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立清晰的引导标识与提示语。必要时安排工作人员巡视,防止争执发生。

二、推广秩序与礼仪教育

从小学开始进行公共行为教学,包括如何排队、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合理表达不满等,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养成公德意识。

三、倡导“站出来但理性”的文化

鼓励公众在面对不公平行为时勇于发声,但也要掌握方式与界限。不要让正义感变成语言暴力或网络霸凌。

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干净、安全、有秩序,这些都不是凭空得来的。公共文明不只关乎规则,更关乎信任与共识。它不是靠监控摄像头,而是靠每一个在队伍中默默等候的人、每一个愿意站出来维护秩序的人、每一个在愤怒中还能保持冷静的人。

或许我们无法让每个人都守规矩,但可以让守规矩成为值得骄傲的事。

这次事件虽然只是一则短视频,却再次提醒我们:公共文明不该被忽视,也不能被嘲弄。社会的成熟不在于没有错误,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错误、修正错误、从中学习。

希望下一次,当我们看到有人试图插队时,不会再引发网络战火,而是看到更多人温和坚定地说:“对不起,请你排队。”

这是我们对自己、对城市、也是对下一代最好的榜样。

(作者是公司董事)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