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面对霸凌时,人们常常会问:当一个人被欺负时,他应该选择退让,还是勇敢站出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现实却远比表面复杂,没有一种“完美”的回应方式,而一味要求受害者必须“正确应对”,只会让他们背负额外的压力。
有时候,选择离开是最安全、最明智的做法。离开并不是胆小或投降,而是保护自己不受进一步伤害,同时拒绝为霸凌者提供他们想要的“反应”。另一些时候,勇敢站出来可能会发挥力量——用坚定语气说“停下”,陪伴在朋友身边,或立即向老师、家长报告。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往往能压制霸凌者的气焰。还有一些时候,恐惧或震惊会让人僵住,甚至直到事后才找到回应的勇气。这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人类在面对威胁时的自然反应。
真正重要的不是当下反应“完美”与否,而是受害者要明白:他们并不孤单。太多时候,受害者会被错误地责怪——要么被说成“你为什么不反抗”,要么被批评“你反应太激烈”。我们必须清楚区分自我防卫和报复,并强调:每个孩子都应当拥有安全、尊严和被支持的权利。
然而,霸凌从来不只是霸凌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事。旁观者的角色往往被忽视。现实中常见的一幕是:有的人不仅袖手旁观,还会跟着大笑、起哄,甚至主动加入成为“帮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旁观者吗?还是已经成为另一种霸凌者?答案往往是两者兼有。有些人出于害怕,宁愿站在强者一边,有些人则希望借此取悦霸凌者。无论动机如何,结果却是一样的——霸凌者的力量被放大,受害者的孤立感被加剧。
这种现象凸显了道德勇气的缺失。所谓道德勇气,就是即使不方便、不受欢迎,甚至有风险,也愿意为正确的事挺身而出。遗憾的是,这恰恰是我们社会最欠缺的品质。保持沉默很容易,说一句“别管闲事”也很容易,劝自己“这不关我的事”更容易。但正是这种沉默,给了霸凌滋生的土壤。越多人选择笑一笑、装作没看见,霸凌者就越强大、越嚣张,而受害者就越容易陷入绝望,甚至开始接受“这是命运”的错觉。
这并非校园独有的现象。职场中同样有人在遭受言语羞辱、排挤甚至骚扰时,旁人选择保持沉默,甚至附和施暴者。许多歧视和有毒的行为之所以长期存在,并不是因为没人看见,而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人愿意站出来制止。这种“不要惹麻烦”的文化,让霸凌和不公不断扩大。
因此,我们真正该问的不只是:受害者该怎么办? 而是:我们其他人该怎么做? 一个社会是否健康,不在于是否没有冲突,而在于遇到冲突时,我们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勇气。
勇气并不总是轰轰烈烈。有时候,勇气就是走上前去,轻声说一句:“这样不对”;或者默默站在受害者身旁,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在学校,这意味着老师和同学要建立一个共同价值观:欺凌不可接受,沉默不可接受。在职场和社会,意味着我们须要有机制和文化,保障每个人在面对不公时,都能安全发声。
霸凌的终结,不仅依赖受害者的坚韧,更依赖社会整体的勇气。当沉默不再被纵容,当旁观者拒绝成为帮凶,当善良和尊重成为共同的文化规范时,霸凌者才会真正失去力量。只有这样,受害者才能从“认命”走向“有希望”。
我们常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力量。同样,保护一个孩子,也需要整个村庄的勇气。学校、家庭、社区必须携手,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支持网络。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们不再生活在恐惧中,而是在信任、尊重与关爱的氛围里成长。
(作者是未来亚洲品格与领导学院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