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俊:“庆祝胜利”还是“纪念和平”?
——审思二战结束80年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80年前先是德国于5月8日投降,后是日本于8月15日投降,战争结束后,各国都设置了相应的纪念日来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如今80年过后,世界重回战火纷飞的时代,目前虽还不至于到世界大战的程度,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身不由己地牵扯其中,人类历史的未来走向,不得不引起所有人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二战结束80年之际,每一个人和国家真的应该好好思考,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追忆,究竟是为了“庆祝胜利”,还是为了“纪念和平”?两者之间并非完全一致或是可以随意切换,每个国家的选择不同,或是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对未来的政策导向也会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历史同样会记住我们今天的选择。

所谓“庆祝胜利”,是在聚焦胜利,是对战争中的表现进行褒扬和祝贺,旨在通过学习和发展来确保下一次战争中还能获得胜利。这样的思路最终将会聚集到战争准备工作中,会时刻关注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各类型战争或武装冲突,发现其中新的技术、战法和人员表现,并竭力完善自己的战争能力,或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最好能让所有可能的战争对手望而生畏,以致望而却步。这里的逻辑基础是“只有准备战争才能阻止战争”,是一个在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里无可厚非的选择,却会在不经意间增加“安全困境”,即自己在增强军事实力提升安全环境时,将迫使邻国或对手争相发展军事实力,最终导致一个更不安全的困境。

所谓“纪念和平”,则是在强调和平的缔造过程,表示要珍惜战后赢来的和平,全力保障国家不再陷入战争的深渊中去。这种思路是要展现和平所带来的成果,借此机会对曾经为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表示缅怀和敬仰,但绝不是要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是希望所有人珍惜当下的和平。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会想要战争,也都明白和平才能带来更多进步和希望;但大家都不想因为自己对和平的重视,被视为软弱的表现,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直接战略竞争对手或地缘冲突敌人时,这种和平的执念是至为危险的。恰恰在这种情况下,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国家人民及决策者的政治定力和决断力的时候,和平往往在关键时刻退一步就唾手可得,进一步则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或许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和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阅兵,是这两种思路的具体呈现,一方努力将最强大的武力阵容展现出来,既为彰显自己的战争能力,也为威慑潜在对手;另一方则相对侧重和平年代对战争的警惕,以展现虽然战功赫赫但已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武器装备为主,强调为和平所付出的代价。大家也可借此考察在二战结束80年之际,世界各国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和内容,来安排相关的庆典活动,也许从中可以看出,当今国际社会的未来,是走向战争多一点,还是走向和平多一些。

现在的问题是,准备战争、追求胜利的国家,不要被误读为和平缔造者,这会助长某些个人和集团的战争野心;拥抱和平致力发展的国家,不要被当作软弱可欺者,这会打消所有的善意努力和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每一个国家在迎接战争结束的庆典时,有义务要向自己的国民和全世界说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庆祝胜利,还是在纪念和平,虽然其间绝非二选一的关系,但侧重点一定是有的,这就是所谓的“战略清晰”。

事实上,在重要的关键时刻,每个国家都须要做出明确的优先选择项,这才能让全体国民在最重要的“战与和”问题上保持一致,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也许,只有在这样的齐心协力下,不管是选择“庆祝胜利”还是“纪念和平”,两者都可能带来不错的结果。

历史带来很多教训,世界大战的教训应该是最深重的一个;二战结束已经80年了,务须避免“不会吸取教训”这种毛病再次成为人类的教训。要在“庆祝胜利”与“纪念和平”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倒不妨多想一想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述,“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作者是扬州时事评论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