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7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6%,降幅比预期中大;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则同比持平。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仍未能摆脱通缩压力和“内卷”怪圈,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是中国经济风险来源之一。
中国PPI从2022年10月起,已连续34个月录得负增长。通货紧缩压力促使官方采取措施,解决产能过剩和内卷式恶性竞争问题;因价格战侵蚀企业利润导致工资被压低,也连带冲击居民消费意愿。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六(8月9日)公布,7月PPI同比下降3.6%,降幅与上月相同。路透社报道称,降幅要大于经济师此前预测的3.3%。环比来看,7月P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
7月CPI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4%,同比则持平。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则上涨0.8%,涨幅连续三个月扩大。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季节性因素叠加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部分行业价格下降,以及夏季高温雨水天气增多,导致建筑项目进度放缓影响建材需求及电价下降,是7月PPI环比变动的主要原因。
CPI环比上涨,则主要受服务和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带动。其中,受暑期出游旺季影响,飞机票、旅游、宾馆住宿和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环比涨幅均高于季节性水平。
CPI和PPI是衡量经济是否面对通缩压力的指标。当两个指标持续下降时,显示经济存在通缩风险。?一些分析师和学者认为,尽管最新CPI同比持平,判定中国经济已摆脱通缩压力仍言之过早。
路透社引述保银投资首席经济师张智威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稳定,经济仍主要依赖外部需求而非国内消费,劳动力市场仍疲软,目前难说中国通缩是否已结束。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向《联合早报》分析,最新CPI仍走低,显示中国经济还未完全摆脱通缩压力,提振内需如“以旧换新”等政策仍有加力空间;通过投资大型项目如雅江水电站等,有助于带动原材料和水泥建材需求,则有利于提升PPI。
傅方剑也指出,提振消费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所得。他判断,从现在至年底,官方不会推出太多新措施,更可能是在既定政策上发力,例如养老育儿、中小企业为员工交社保等,以及盘活更多存量房,通过稳定楼市来释放财富效应。
彭博社也引述彭博亚太区高级经济师朱怿说:“大局不会改变,经济要摆脱通缩压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认为,决策者已意识到,规范无序竞争是解决通缩根源的关键,未来可能采取更多措施。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已明确,要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7月17日头版文章披露,领导人7月14日在中共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言时,质疑各地政府扎堆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傅方剑分析,从最新数据判断,中国企业肯定还未走出“内卷”怪圈,“反内卷”政策接下来预计将从供给侧改革着手,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下半年相信有部分企业将被并购。“反内卷”落实后,就能提高供给端价格和消费者价格,“PPI和CPI就会起来一些”。
华侨银行亚洲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向本报分析,中国7月PPI比市场预期低,可能涉及时间差的问题,因为7月下旬开始,很多商品价格其实已经开始复苏,但还没有反映在7月PPI。
他判断,随着“反内卷”措施产生效果,与PPI相关的物价会渐渐升高,中国的通胀数据也会缓步往上走。
另据界面新闻报道,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师伍超明认为,中国出口将受美国关税冲击而面临回落压力,加上相关行业有产能过剩压力,出口行业价格下跌风险较大,今年中国PPI要实现转正的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