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劲宪:新加坡商业戏院如何自处?

《联合早报》最近展开线上投票活动问读者,什么理由会让他们重回电影院(文见《为何不进影院?早报读者投票结果:票价是最大阻碍》),我想提出对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新山以及吉隆坡、香港和台北电影院的观察。

因为爱好电影和戏院的关系,过去两年走访海外四座城市的电影院,观察影城业者如何经营观影体验,以及比较他们与新加坡的不同做法。

首先,最令我们电影与戏院爱好者不满的第一事项,就是投影与环绕声响的校对不到位。无论在哪里,普通2D放映厅的光与影都比较暗,声音没有那么立体。尤其是后者,放映厅的设计与喇叭的设立,都让后面的喇叭没有输出音响。再者,业者为了延长投影机灯泡的寿命,都会调低亮度。这两者会令观影体验不佳,进而减低再度进同一座影城的意欲。我能理解,以新加坡影城经营商而言,达到符合标准的,就剩下The Projector在乌节路的分行。可惜的事,他们在8月6日退出那里的联合经营权。电影爱好者就少了一个满足观影体验的地方。

就杜比7.1环绕规格(Dolby Surround 7.1)而言,邻近区域最好的影城,就属台北威秀影城经营的MUVIE CINEMAS(没有中文名)。我在那里看《富都青年》,被影厅的观影体验给打动,尤其是声效部分,给人一种投入的感觉。

来到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戏院,新加坡的两家经营商嘉华(GV)与国泰,也似乎都有天花板喇叭,以及后排环绕喇叭音效薄弱的问题。前者在放映全景声版本的电影时,因为没有播放杜比全景声的预告片,我会担心是否买错了票。反观海外的做法,影城经营者都会播出音效预告片。

即使是在新加坡举行影展,也少见戏院播出环绕音效预告片。最近举行的《第八届马来西亚国际电影节》,电影开始之前,都播出杜比7.1环绕预告片。这一点,让我和出席影展的爱好者感到十分开心。

第二,早报读者投票结果,显示高昂的票价是令本地消费者不想进戏院的最主要原因。我觉得,岛国的消费者已经到了要求更多的消费形态。我们不能进行削价战,因为在这里工作日的最低票价,不能和马国工作日早场的2D戏票15令吉(约4.5新元)相比。即使马国顶尖奢华放映厅的双人300令吉套票,都包含精致餐点。新加坡方面,票价和餐点是分开销售的。本地影城业者的思维是,能够花钱体验顶级的观影,就不会在意多花钱去买餐饮。但是,不妨换位思考,在顶尖的观影圈子,一个票价就能包含所有享受,让消费者产生物有所值、值得常常光顾的心理。

新加坡的戏院不时会自己主办或和不同团体以及影视协会,如新加坡电影协会协办特备节目。比起香港,本地电影特备节目就少了买票赠送电影宣传品的习惯。就举两个例子,目前在马国上映的港片《看我今天怎么说》,会在指定地点推出购买双人票可获赠电影文宣礼品。我两年前在香港英皇戏院娱乐行影城分行观看限量放映的《霸王别姬》(1993年)时,发行商会给成功购票的观影人士送电影A2尺寸的精美海报。香港的高先影城在放映与香港考试制度有关的纪录片《公开试当真》(2024年)时,会推出和纪录片有关的小卡片,以及公开售卖的同片名有关的环保袋。马来西亚去年举办《花样年华》4K修复普通版放映会时,也会为购票者附送精美纸张,仿效1960年代的戏票。

以上对海外戏院的观察让我意识到,无论是普通公映会还是特备节目,看电影的票价已经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了。或许读者和影城行销部门会问,普通消费者会理会这些东西吗?他们连投影与音效的好与坏都分不出来。但是不要忘了,当新加坡消费者在外地观影的经验多了,就会拿来比较。

接下来是一些建议。

一、 电影开始前一定要放环绕声响预告片,尤其是杜比全景声的。嘉华院线一直没有在全景声版本电影开始之前,播放相关的声效预告片,而天花板以及后排喇叭音效频率低,根本听不到效果。我常以为看的是普通版本的电影。这一类预告片的播出,对精明的消费者而言是一种安抚。如果马国影城经营商能做到,嘉华影城也可以办得到。

二、 在戏票方面,本地影城业者在影展和商业特备节目,比如现在新加坡放映的韩国电影《全知读者视角:灭世预言》,除了演员出席,首映会特别票有送出电影文宣品,这些赠品是否能够延伸至公映的时候?早报调查在文末列举新加坡以及海外戏票的价差。尽管戏票价钱比新加坡高,但海外发行商都会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我们要分析的,就是本地影城业者以及驻新加坡的电影发行商,能为本地消费者提供什么值得走进戏院的理由。

三、 以香港电影为例子,这几年市道不好,发行商除了推出精美的文宣品之外,台前与幕后人员也会尽量出席影人交流。如果别人能这么努力,相信新加坡影城业者以及岛国电影台前幕后人员也能让谢票活动成为本地观影文化的一部分。

四、 新加坡本土制作电影在2027年就要迈入第100周年。在这个时候,我们也该把本地电影纳入文化通行证的范围。不单是商业片,包括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放映的新加坡短片,在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属下的亚洲电影资料馆所推出的电影节目,也该纳入文化通行证当中。至于是否把分级机制、电影和戏院,从官方认可商业投资管理模式,归纳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则有待电影爱好者、电影业界、公私立影视学府、社会与政府等各方商讨。

新加坡在1947年至1972年的25年期间,邵氏兄弟和国泰机构的国泰影城,以及其他业者的竞争,是本地戏院文化的风光时刻。我们曾是东南亚第一个拥有THX和杜比全景声戏院的国家。如今,澳门和台北比起新加坡更早有了杜比戏院和IMAX GT镭射影院。我们戏院的优势已经被区域给赶上,甚至出现不堪的局面。在国家独立60周年之际,我们是否要为包含电影院在内,属于我们的电影文化,来重新定义,放宽政策,把戏院租金定位为特别保护组别?

不希望看到新加坡戏院在本地电影100周年之前走向没落。

(作者是电影节工作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