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国庆日的来临,新加坡人将再次庄严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但国人真的团结一致吗?团结是否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掩盖着背后深藏的分歧?
表面上,团结与多元难以共存:前者追求万众一心,后者强调多样并存。然而,新加坡却一反常规,在全球饱受身份政治与种族撕裂困扰的时代中,依然保持和谐共融。
当他国深陷族群纷争之际,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IPS)对于种族、宗教与语言的最新研究显示,新加坡的社会和谐程度不减反增。
在这项针对逾4000名受访者的调查中,近六成国人认为,当前的种族与宗教偏见程度与五年前无明显差异,另有三成表示情况已有所改善,展现出一幅令人鼓舞的社会和谐图景。
此外,早在今年2月发布的另一项政策研究所研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新加坡的种族与宗教和谐程度高或非常高,超越2018年不足六成的比例。
这可归功于新加坡长期奉守多元文化政策,而这种理念已深植于新加坡人民的集体意识之中。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刻意摆脱种族主义政治,坚定迈向一个尊重并保障少数族群权益的治理方针。为确保少数族群在国家治理中的认同与代表性,新加坡以“华—巫—印—其他族群”(CMIO)框架为基础,配合公共住房的种族融合政策(EIP)、集选区制度(GRC)和保留民选总统制,构建出系统性多元文化的保障机制。
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在1964年的演说中曾直言,少数族群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挑战是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差距并非族群本身造成,而是殖民时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所致。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设立回教社会发展理事会(MENDAKI)和新加坡印度人发展协会(SINDA)等族群自助团体,提供支持。
如今,随着社会观念的演变,这类关于族群“问题”的言论在不少人看来已显得格格不入,甚至颇为刺耳。但不可否认,李光耀当时的直言不讳,促使国家正视现实,勇于面对种族与宗教课题,推动我们走出回避问题的心态,制定务实可行的治理方针。
“无心之失”种族言论引出CRT
这种微妙的理念已体现在当今民众的态度中。调查研究显示,八成新加坡居民认为,不同种族与宗教群体应融入主流社会,其中九成马来与印度受访者表示认同。
与此同时,逾八成受访者也表示,应保留各族群独特的宗教与文化习俗;超过三分之二不同意新加坡人应统一文化的观点。此类数据表明,团结从来不意味着同质化。
然而,我们切莫自满于现状。对少数族群而言,歧视、排斥与“无心之失”的种族言论,仍是日常现实的一部分。研究发现,尽管多数新加坡人表示很少或从未遭遇歧视,但超过三分之一的马来人、印度人、回教和印度教徒表示,经常听到带有贬义的评论或笑话。年轻一代尤其敏感,更加关注结构性种族主义的舆论,并呼吁推动更加坦诚与建设性的公共论述。
这也引出近年来备受争议的“批判性种族理论”(Critical Race Theory,CRT)。该理论认为,种族不平等根源于制度本身,而非个体行为。尽管批判性种族理论所指出的某些制度性不公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处理方式却过于对立,若不加甄别地引入新加坡社会语境,势将削弱来之不易的社会和谐。
数据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对引入批判性种族理论等外国种族概念感到不安。这反映出社会主流对极端意识形态的本能排斥。
批判性种族理论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多数族群,把种族议题简化为“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这与新加坡强调群体协作、集体责任、共同前进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义并不完美,也绝非一成不变,但成果有目共睹——我们早已意识到,少数族群的诉求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责任。
为少数族群发声的,不应只是他们自身;华族群体也必须挺身而出,将少数群体的福祉视为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这正是我们制度强调的集体责任精神。
因此,维护种族和谐是每位新加坡人的使命。无论在学校、职场,还是在社区与家庭,社会各层面都应推动关于种族、无意识偏见与包容共处的对话与行动。
例如政策研究所的“种族、宗教与群体和谐关系”(Race, Religion and Intergroup Cohesion,RRIC)项目,便通过研讨会与对话,提升国人,特别是华族群体,面对多元种族与宗教的理解、同理心与应对能力,进而在公共空间中更自觉地展现尊重与包容。
在即将来临的国庆庆典中,我们不应满足于表面的团结与欢腾,而应深入反思:真正的团结不是抹去差异,而是以相互尊重与协作的精神,包容差异、化解分歧。
在五光十色的节日气氛中,愿我们以真诚的心重新承诺:不为虚假的“同质团结”喝彩,而为真实、坚韧与可持续的多元共存举杯。
唯有如此,我们的团结方能根深蒂固,经得起时代风浪的考验。
作者是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