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记录四川省江油市未成年霸凌事件的视频,近日在网上传播。三名女生在一个建筑物内对另一女生辱骂、拳打脚踢、撕扯衣服,逼迫下跪,掌掴,年纪轻轻出手之狠,让人触目惊心。
看似单纯的未成年霸凌事件,快速升级为群体性事件,据报还引发警民肢体冲突。好些相关视频在墙外社媒平台上流传,引发关注。
综合网络传闻,这起霸凌事件可归纳的特征为:聋哑、弱势、被欺VS包庇、权贵、施暴。权贵欺负底层的强烈冲击,相信是挑起群众敏感神经,点燃他们心中对社会不公不义那把怒火的导火索。
据江油市公安局8月4日通报,一未成年人在校外被殴打的视频8月2日晚于网络传播。事件发生在7月22日下午,刘某甲因与赖某某发生矛盾,遂邀约刘某乙、彭某某在江油市一楼房无人区域,对赖某某进行辱骂、威胁和殴打。上述四人全是女生,年龄介于13岁至15岁,受害者今年14岁。
通报说,同行人员在现场围观并拍摄视频,后被上传网络。殴打造成赖某某头皮、双膝等多处挫伤,经鉴定为“轻微伤”。
通报也说,全部涉案人员均已到案,公安机关对刘某甲、彭某某作出“治安处罚”(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所实施的行政处罚)的决定;对刘某乙及其余围观人员批评教育,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同时,正按程序,对刘某甲、彭某某开展“送往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的工作。
不过,通报发布后,不但未能平息民怨,反而引来更多质问。
女生被暴打,所谓“鉴定为轻微伤”是否淡化事件的严重性?仅对施暴者进行治安处罚、矫治教育,惩罚是不是太轻?事件发生在7月22日,为何拖了十几天,才在8月4日通报?如果霸凌视频没有流出,是否就等不到通报?
施暴者在视频中的几句话,更让网民质疑这当中是否涉包庇“官二代”之嫌。只见受害者在被棍棒殴打后称要报警,一名施暴者回称:“你觉得我们怕你吗?又不是没进去过”。另一人还嚣张说:“都进去10多次了,没20分钟就出来了。” 何谓“进去多次又很快出来”?如此蔑视公权力是因有特殊关系吗?
被霸凌女生的母亲据称是聋哑人士,有自称是这群女生校友的网民称,女生被霸凌因妈妈是聋哑人。一名自称是受害者表姐的网民还发帖称,那几个女生在学校长期霸凌孤立她。
与此同时,网传施暴者当中,有当地某领导的女儿。另有视频显示,受害者父母在大批群众声援下,跪在手持扬声器的官员面前磕头,母亲悲痛无声,一些在场民众也落泪。
上述传闻和视频经流传后引发更大民愤,大批家长8月4日聚集在江油市政府外抗议,要为女生讨公道。
香港《明报》报道,有数百人聚集;英国广播公司引述当地商户称,有逾千人;星岛网报道,警方将市政府前道路封锁后,民众仍聚集抗议至深夜,还高唱国歌、呐喊口号,警方在半夜突然清场。
当地公安隔天再发通报,这次由江油上级“绵阳网警”微信公号发布。通报说,网上出现“江油市公安局副局长的女儿打的人”“施暴者父亲为律师”“施暴者亲妈是江油市一级警督”等信息为谣言。
通报称,三名违法人员的父母分别有两人无业、两人在省外务工、一人是当地售货员、一人是外卖员。警方已处罚两名网民,指他们为博眼球编造谣言发于微信群和社交平台,引发公开传播扩散,“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这原本是一起单纯的校园霸凌事件,讨论焦点应围绕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要如何同时补足,才能遏制校园霸凌恶风;未成年人刑罚是否过于宽松、“未成年”不应是施暴者的“免罪牌”等,以免这些学生踏入社会后,会做出更残暴的反社会行为。
但显然,因事件真相未能快速查清,危机公关也没有处理好,未能在第一时间澄清“官二代”谣言,也没有通过宣导解释未成年保护法问题,最终形成查案执法落在舆论和民怨后头的局面,风波也越滚越大。
当线上情绪宣泄升级为街上抗议行为,群众与执法人员之间就难有缓冲带,前线执法面对重压,群众情绪也难控制。民众除了质疑刑罚太轻,要为女生伸张正义,担心自己的小孩会成为下个受害者外,很可能在听信官二代谣言后,也把自己置入弱势那一方,宣泄平日对当官的不满。
当维权与维稳碰撞时,考验的既是基层治理能力,更是民众与基层政府之间的信任。这层互信平时如果筑得不牢,缺乏应有的双向沟通,积累的民怨往往会在突发事件中找到集体爆发的出口,演变成官方不愿看到、很容易被上纲上线的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