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三名所谓的网红在快餐店吃了炸鸡,竟然把吃剩的鸡骨头塞进饭团,拿给一名街友吃,美其名“做慈善”,还拍视频上网,结果引起网民的谴责,连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也发声指他们的行为恶劣。三人后来急忙道歉,辩称事前有和街友沟通,立意是良善的,但大众并不接受他们的道歉和解释。当我看到“鸡骨头”事件三名主角被大众讨伐的声浪巨大,就放心了。我一向对网红保持距离,这次也没有点开相关视频。仅从媒体的描述,已能想象他们的行为有多么缺乏道德底线。
马来西亚从不缺乏类似的恶搞行为,一些所谓网红为了博取流量,频频挑战公众底线,甚至不惜践踏他人尊严。这次事件中的主角Aluk,据说在网络上颇有名气,我本人并不认识。从媒体报道中才得知,他过去曾舔猫屎、喝马桶水……种种惊世骇俗的举动,无非都是为了吸引关注、制造话题。
事件最终引起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关注展开调查,三名当事人已经自首。他们的行为不仅是低俗恶搞,更是对社会底层的羞辱与嘲讽,严重践踏对弱势群体应有的尊重,也激起真正从事慈善工作的团体的愤怒。过去Aluk的行为再极端,最终伤害的只是他自己;但这一次,他们亵渎社会的善意,在弱势者的伤口上撒盐。难怪社会各界要求执法单位严惩的声浪如此高涨。
在这起事件中,三名主角中Aluk是成年人,带着两名中学生做出如此危险且无知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更令人唏嘘的是,两名中学生据报来自知名的华文独中,一个向来推崇“礼义廉耻”的教育机构,理应培育出具有道德感与文明素养的新生代。他们也许年少无知,但作为成年人,Aluk理应承担起引导和示范的责任,却选择以身试法,令人质疑他价值观的扭曲。
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低落与扭曲,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教育体系的失衡。如今不少华人网红不断挑战社会底线,刷新公众的三观,不禁让人反思:马国的学校长期以来是否过于追求分数与升学率,却忽略品德教育的根本?
马国教育界一味教导学生如何取得成功,却鲜少谈及什么是良知、责任与尊重。这不仅使年轻人缺乏道德判断力,也让“成功”变成可以不择手段获取流量与关注的代名词。
更令人忧虑的是,社会上成年人一边高谈道德,一边却在网络上充当键盘侠,随意批评、辱骂、煽动情绪,行为与言语严重脱节。年轻人耳濡目染,便误以为这就是“正常”的社会沟通方式。
道德的扭曲与教育的失衡,也在部分网民的行为中有所体现。不少人抱持猎奇心态,表面上谴责低俗恶搞,实际却频频点击、转发,形成“嘴上反对、行动支持”的矛盾行为。正是这种看似批评,实则围观的心态,为低俗内容的传播提供土壤,也助长相关“创作者”追求流量,不择手段的风气。
同事问我,是否应由马国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和警方介入,以刑事罪名制裁三人。我认为这起事件已引发跨种族、跨群体的广泛关注,几乎是全马国一致谴责三人行为。官方介入确实有助于维护社会底线,为净化网络空间带来正面效果。然而,执法手段应保持审慎,不宜一开始就动用最严厉的刑事手段。可先要求下架视频、发出正式警告,若对方屡劝不改,再依法采取进一步行动。
同时也要认识到,净化网络空间不能完全依赖执法,还须配合内容引导、平台把关、法律完善,以及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
“鸡骨头”事件是马国一场全社会的考验,不仅提醒网红在追求娱乐效果,争取流量与商业变现的同时,必须坚守基本道德底线;也对官方提出挑战——如何设定监管红线,掌握执法的尺度,避免失之过宽或过严。
同时,广大网民也须提升自己的数码素养,不被演算法操控情绪,不盲目跟风点击、转发,理性消费网络内容。唯有创作者、自律机制、监管机构与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朝向更清明和有道德的网络环境迈进。
作者是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