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宥蓁:建树斐然令人尊敬的小国

笔者过去受台湾公司安排派驻新加坡多年,期间历经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逝世、台湾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及马英九会晤、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会晤等多项在历史上极具重大意义的事件,以及2016年新中关系因装甲车遭扣事件陷入冰点、2018年新加坡担任亚细安轮值主席国、年度香格里拉对话等重大外交事件及国际会议,还有无数场令人赞叹的国际盛会以及包罗万象的宗教庆典。期间尽管国际形势跌宕起伏,但自始至终,新加坡屹立不摇,更茁壮为在国际上具相当影响力且备受尊崇的国家。

我也在2015年有幸躬逢其盛,参与在国会大厦前举办的新加坡建国50周年国庆庆典,以及见证李光耀逝世后的首度大选,和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后的大选。冠病疫情暴发之初,新加坡历经月余如半封城的阻断措施。然而,凭着不屈不挠、从危难中寻求机会及进步的精神,迄今已成功争取国际知名药厂成立疫苗生产基地,因疫情应运而生的高科技人工智能产业及医疗水准,亦均稳健发展,未来成为国际顶尖医疗中心及高科技发展枢纽,指日可待。

笔者必须承认,当年初到新加坡时,面对餐饮服务业粗鲁的态度、地铁不时误点故障、手机信号偶尔还会断线暂停服务、分工过度区隔导致缺乏人情味等,实难理解,更难令人喜欢上这个国家。诸多外国友人也曾批评新加坡是个高压社会,媒体亦不时遭批评深受管控或立场偏颇。

但笔者作为新加坡两大平面媒体《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超过10年的忠实读者,在细品多年后,必须客观强调,新加坡媒体实实在在是广纳西方众多媒体及中国媒体等不同立场的多元报道或评论,内容不仅有关区域事务,更含括全球时事,并针对国内政策、意外、社会时事等持续追踪报道,令笔者深觉,阅读新加坡媒体本身,就是一种具启发性的学习享受。

勇于承认错误并加以建设性改善

新加坡媒体一直保有相当的品质及深度,不仅是负责任的表现,也肩负着教育大众的重责,在这新兴媒体爆炸且高度自由开放的时代下,更显难能可贵。如《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所言:“早报的价值在提供中国所没有的东西,早报成了中国的窗口。”同理,早报在当前多数国际媒体就单一议题普遍倾向特定立场之际,勇于提供多数媒体不愿触及或触及深度不足的另一面向报道,这样的原则及坚持,何尝不是读者之幸?

即使在2017年发生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学者黄靖涉受境外势力影响遭驱逐出境的事件,政府随后展开一系列遏制境外势力影响的立法及执法行动,也从未因此影响新加坡持续成为汇集新中美和亚洲各地学者及人才的中心地位。新加坡兼容并蓄,广纳人才,不断成长,即使遭遇挫折或批评,也能迅速吸取经验及教训,勇于承认错误并加以建设性改善,深刻反映政府将国家利益及照顾人民置于首要任务的责任感及坚持。

据笔者过去与新加坡政府、媒体以及业界人士往来的经验,深深认识到新加坡独有的“具有原则、可预测性、务实、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过去虽然不乏新加坡友人私下抱怨政府政策,但终有一句“政府有它的核心职责及义务,要取悦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的体谅心态。这种人民对国家整体坚定的认同感及支持,深深触动笔者。笔者在新加坡的日子,每年均受友人邀请参加国庆庆典,每每总能见到在场新加坡人热泪盈眶的场景,真的不难感受新加坡人的爱国情操及向心力,对长年旅居这个无条件彻底民主自由化国度的笔者而言,不仅是一种感叹,更是一种震撼。如今,当你真正对新加坡有这样的理解时,便会打从心底尊重这个国家。

记得2014年刚到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第一搭客大厦的停车场还在,但政府没过多久便大兴土木,拆除停车场进行改建。2019年4月,星耀樟宜就在原址展开试营运,正式开业,迄今人流不断,俨然已成为国际旅客来访时驻足的重点。2018年,笔者从原先住的花柏山脚下搬到珊顿道,每日除饱览滨海湾一望无际的海景外,也看着丹戎巴葛货柜港设施逐步被有序地拆迁往大士。新加坡施工效率及发展之速可见一斑,实在惊人。也不难了解,何以每过三五年再访新加坡,它总是能用更新的面貌来迎接你。

21世纪迄今,我们看到新加坡成功发展国际级会展产业、邀请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包括一级方程式赛车、国际女网年度赛事等、乃至最引国际瞩目者当有泰勒丝在新加坡独步东南亚区域的演唱会,不仅成功为经济及周边产业注入活力,更反映新加坡高度发展的基础建设备受国际肯定。

当然,我们也清楚,独有的“新加坡模式”套用在其他国家未必能见效,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加坡兼具效率、专业,也让人看到各种学术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杜威的“做中学”、桑达克的“尝试及错误法”,都在这个小红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当有吾等学习仿效之处。在欢庆建国60周年之际,期待并祝福新加坡迎来下一个繁荣的60年。

(作者是台湾驻外人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