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前,新加坡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起步,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经济腾飞。然而,这座城市国家也背负着“文化沙漠”的标签。30多年前移居新加坡,我亲耳听闻、亲身经历过那个文化略显荒芜的时代——艺术表演寥寥无几,本地文学鲜有声量,文化空间远不如城市高楼那般拔地而起。
这一形象并非空穴来风。1970年代,时任总理李光耀直言不讳:新加坡政府优先关注住房、教育、医疗和经济,“诗歌是我们负担不起的奢侈品”。实用主义在当时是国家生存的现实选择。然而,文化的缺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国家的精神面貌与认同建构。
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过去20年,政府开始系统性地投入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滨海艺术中心到国家美术馆,从“文化创新经济”到“设计之都”战略,文化逐渐走向国家发展的前台。这是令人鼓舞的转变。如今,新加坡的文化生活不再乏味:艺术节、电影节、剧场演出层出不穷,美国巨星泰勒丝(Taylor Swift)与女神卡卡(Lady Gaga)在此开唱,设计品牌与本地艺文创作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可以说,新加坡已成功走出“文化沙漠”, 逐渐变成“文化绿洲“。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文化绿洲”的形成,也伴随着文化根基的动摇与身份认同的模糊。
在多元开放的政策背景下,中国元素的大量涌入已成为近年一大文化现象。从游客、留学生到专业人士、蓝领工人,再到成千上万的中国餐饮品牌,普通话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新移民文化圈”在多个领域影响着本地语境。传统华人习俗与文化表达被“新中式”所取代,部分商圈甚至出现“中国复制品”的既视感。
与此同时,本地传统文化却显得式微。峇峇娘惹文化、小贩文化、土生华人节庆逐渐边缘化,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下降。小贩中心因店主老迈、租金上涨而难以持续,取而代之的是连锁咖啡馆与网红打卡点。本地文化的“原声”,正被外来文化的“扩音器”所掩盖。
文化不应成为保护主义的堡垒,但也不能完全任由市场与外来潮流左右。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更关键的是能否维系本土的精神传承与认同感。当“新加坡华人文化”日益趋同于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文化时,如何在多元中坚守特色、在全球中塑造身份,将成为未来文化战略的重大考验。
建国60年之际,新加坡有理由为自身的文化转型感到骄傲。但绿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靠输入型繁荣,更须要深耕本土的文化自信。政府、学界、创意产业与每一个普通市民都应思考:我们希望新加坡未来成为怎样的文化城市?是全球化潮流中的同质化都市?还是一个能够在多元中保持独特声音的文化典范?
文化从来不仅是国家的“装饰品”,它是民族精神的根,是社会凝聚的魂。今天的文化绿洲,来之不易;明天是否依旧生机盎然,取决于我们现在如何耕耘。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