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以晨:成为投资热土的亚细安须合力前行

问题已不在于亚细安是否值得投资,而在于我们是否已意识到亚细安的福祉,跟它的团结和融合如影随形。这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可能被错过的关键时刻。

在全球脱钩与供应链重组加速的背景下,东南亚日益成为全球资本青睐的首选目的地。这并非因为亚细安已实现无缝一体化,而是因为在当今高度地缘政治化的国际格局中,亚细安仍提供三项稀缺的战略资产:中立性、互联互通和信任基础。

2022年,东南亚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2240亿美元(约2890亿新元),比前一年增长超过40%。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资金重配的主要受益者;新加坡则继续作为金融、数码与物流枢纽发挥区域吸引力。

在亚细安尚未形成统一市场架构的情况下,投资者依然大规模投入,足见市场对本区域长期潜力的认可。然而,这份信心不应被误解为容忍现状的许可。亚细安内部结构性的摩擦——非关税壁垒、法规不一、政治分歧——仍在持续侵蚀整合红利。问题不在于缺乏需求,而在于缺乏协同与规模。窗口虽在,但若无法从承诺走向兑现,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或将稍纵即逝。

愿景与现实落差

2015年启动的“亚细安经济共同体”提出打造单一生产基地、实现货物、服务、资本与技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愿景,构想可谓宏大。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一体化的进度远低于预期。

虽然区域内关税大多已取消,但非关税壁垒仍然林立。许可程序繁复、产品标准不一、海关手续重复,持续制约区域内贸易发展。2023年,亚细安内部贸易仅占总贸易额的22%,与10年前无明显变化。

亚细安多样性的确是吸引力所在,但也造成协作推进的结构性掣肘。成员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与治理能力差异显著,主权意识强烈,使亚细安机构在执行上往往软弱无力。无论是亚细安电网还是泛亚铁路,都因局限于多边推进而难以形成区域合力。

战略中立的地缘优势

尽管如此,区域资本流入持续不减。原因何在?

在美中竞争日益激烈、贸易壁垒频现、技术标准分化的时代,亚细安的“战略中立”反而成为资产配置中的加分项。它的不结盟姿态、广泛参与的多边贸易框架,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使企业能够以此为平台,实现连接、分散与避险。

这一吸引力并非大国专属。柬埔寨和老挝正因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带来的基础设施外溢效应而受益;文莱则在清真物流与能源通道中找到战略定位;东帝汶加入亚细安的进程也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命题。

然而,若要维持战略相关性,亚细安就必须抵御成员国各自为政、战略漂移的趋势。尽管在多边场合,亚细安试图以统一声音发言,私下里却呈现出不同方向的战略选择。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正在积极引进中国资金,尤其是在基建与制造领域,但同时也表达出诸多的不安。

它们担忧中国在海事主权上的强硬立场、政治影响力的扩张,以及部分中国企业在当地的运作方式。这些企业往往构建“封闭体系”,自带劳工、绕开当地供应链、在环保与劳工规范方面执行不严,与七国集团投资者相比,当地经济外溢效应有限。

在此背景下,亚细安更须强化协调机制。集体议价能力不仅依赖市场规模,更取决于是否能展现一致性。

改革并非空谈,而是现实可行,也早已迫在眉睫。

诸如海关数码化平台、专业资格互认、食品与药品安全标准的协调,在短期内皆可推进。在基础设施层面,如跨境铁路、电力互联、数码支付互通,也完全可在混合融资的集资和政治共识的框架下加快进展。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今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呼吁“更大胆的亚细安改革”,言之有理。即使只是推进互操作性的“小步快跑”,也能带来区域间效率的大幅提升。

私人资本的关键角色

政府在打造制度框架方面扮演关键角色,但应对实际瓶颈、推动区域整合,必须依赖私人资本的主动性。

目前,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机构正持续投资于跨境物流、数码支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例如,Grab从零开始,构建多市场支付系统与合规架构;又如Ninja Van与Lalamove这类物流平台,正逐步打通亚细安国家间“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

这类企业不仅是成长故事,更是在搭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具备运营能力与在地网络的投资者,可为加快亚细安内部结缔组织的建构,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亚细安近期的政治动向喜忧参半。泰国局势不稳、菲律宾政策摇摆,加上柬泰边境紧张与缅甸内部危机,均令外界对区域稳定性有所保留。越南的合作中带防范、柬埔寨对中国的密切依赖、印尼的坚定自主、马来西亚的稳中求利,也进一步加大协调难度。

但这些并非撤资理由,反而提示出一个事实:在复杂局势中,长期资本反而更容易发现价值错位。国家风险溢价虽然上升,但估值错位也随之浮现。

亚细安:把握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

不可否认,亚细安的基本面依然强劲。区域总人口逾6亿6000万,人口中位数不到30岁。到2030年,亚细安数码经济规模预计将突破1万亿美元。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市场增长显著,金融科技、健康科技与绿色基础设施不断取得进展。

亚细安未必须要“完美”才能成功,但必须提高协同性。不能只开放,更须合力。投资者希望亚细安繁荣,但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愿景,更需要可预测性、一致性、互通性与规模效应。亚细安唯有形成合力,方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问题已不在于亚细安是否值得投资,而在于我们是否已意识到亚细安的福祉,跟它的团结和融合如影随形。这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可能被错过的关键时刻。

世界在看,资本亦然。

作者是美国智库米尔肯研究院亚洲主席、淡马锡控股高级顾问董事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