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佳:新加坡艺术教育走入主流

8月,新加坡的大专学府又迎来新学年。曾几何时,本地学子的升学路只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少数选择。记得1990年代,当我手握A水准成绩单,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眼前的选择少得可怜。要么挤进本地有限的学额,要么负笈海外。

对于像我这样怀揣艺术梦想的学生来说,情况更加艰难。当时的本地大学几乎没有纯艺术专业,想要深造美术、设计或表演,只能出国。然而,留学的高昂费用,让艺术教育成了少数富裕家庭子女的专利。我算是幸运的,靠着奖学金和家人的支持,得以赴英国攻读美术,但那段为选择太少而焦虑的记忆,至今仍深深刻在脑海里。艺术梦想在那个年代,成了少数人才能负担的奢侈品。

时光荏苒,当今天我陪伴正值高考年龄的女儿一同研究升学选项时,惊喜地发现,新加坡高等教育版图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和多元程度,超乎我的想象。在这片仅仅7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为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正如教育部长一再强调,为学生提供多元升学途径,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到大学,多条通道相互交织,构筑起一张立体而充满活力的教育网络。从过去仅有两所大学,到如今的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新加坡管理大学(SMU)、新加坡理工大学(SIT)、新加坡社科大学(SUSS)等,学子的选择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学术路径。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新加坡迎来第一所新加坡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Singapore,UAS)。新艺大的诞生,无疑是新加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填补高等教育在艺术领域的重要空白,更预示着本地艺术人才培养将迈向一个全新高度。新艺大并非平地而起,而是由两所历史悠久、享誉盛名的艺术学府——南洋艺术学院(NAFA)和拉萨尔艺术学院(LASALLE)联手组建而成。

回首上世纪,选择艺术这条路常常被视为不切实际的决定。许多家长担忧,老师犹豫,社会普遍质疑:“学艺术,将来能有什么前途?”在那个年代,艺术教育常被看作一种奢侈的爱好,甚至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迫于现实,压抑内心的艺术梦想,转而选择法律、医学或工程等更“稳妥”的职业道路。因为艺术从未被视为一份真正受尊重、有保障的事业。

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新艺大的诞生,不仅为高等教育增添一所新学府,更是政府向社会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艺术,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正如时任教育部长陈振声在新艺大2024艺术研讨会上强调的,新艺大必须成为新加坡艺术和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催化和整合节点,肩负着强化我们独特新加坡身份认同的重要使命,并成为经济的“生成性节点”,与其他领域合作,为全球经济提供新的价值主张。

回望过去,我们那一代人常常为了“有没有机会”而焦虑;而今天的学生则是在思考“哪个机会更适合我”。这种转变,不仅是大学数量的增加,更是社会对多元价值的认可。当艺术生不再须要离乡背井,当理工生可以在本地找到顶尖的专业课程,当每一个年轻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这正是我们当年梦寐以求的教育图景。

我很庆幸见证新加坡高等教育从匮乏到丰盛的蜕变。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孩子和她的同龄人,再也不必经历我们那个年代的升学焦虑。从南洋艺术学院的一纸文凭,到如今新艺大的博士学位,30年光阴,不仅见证艺术教育的体系完善,更标志着新加坡社会终于给了艺术应有的学术地位和专业尊重。

(作者从事美术教育)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