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中国应建立更为友善的国际观光环境

移动支付在中国的“过度使用”,已对吸引外国游客,促进外国人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和体验,形成新的技术障碍。

结束了赴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暑期研究旅行后,笔者对中国大陆的民众生活质量和旅游观光环境,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希望中国能在使民众生活更为便利之后,多考虑在移动支付时代,外来访客的旅行和消费便利。

笔者在所到的二三线城市中,的确实实在在地感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在持续提高。中年中产家庭一般都有私车以及不止一套房产。近几年飞速发展的道路交通和桥梁建设,使得自驾旅行成为个人、家庭以及朋友相聚的流行休闲方式。由于机票、火车票、酒店和餐饮的价格上涨幅度并不如收入的上涨,国内旅游远较过去容易负担。

很多没有私车的年轻人很容易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特别是高铁,去到想去的城市和各个网红景点。这使得一些过去较为安静的城市,和一般只有本地人出没的街道,也成为大量外地游客聚集打卡的必游之处。交通和住宿也因为身份证的智能化,令观光者省去过去买票和入住的繁琐,在用身份证通过手机做好设置后,就可以完成在相关平台的支付和后续的进站或入住。由于身份信息和支付信息的智能化联网,过去中国的酒店收取住客“押金”和住客离店前被“查房”后再退回押金的制度,也已经消失。

然而,目前这种高度依赖智能化身份证和智能手机,以及各种旅行与支付平台的环境,虽然为本国居民提供极大便利,但对于并非长居中国的观光者,却带来相当多的麻烦和困扰。

事实上,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仍在广泛使用现金;现金也是最少技术障碍和沟通障碍的支付方式。但这种对外来者更为便利的支付方式,在中国却变得极为不便。很多出租车司机都希望乘客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支付车资,如遇现金支付,多表示不容易找零或不太愿意接受。在观光客喜欢逛的夜市和步行街,摊主也普遍接受扫码支付而非收受现金,或者虽因法律规定而不能拒收现金,但确实存在难以找零钱的窘境,使得现金付款这件在全世界都稀松平常的事,在今日中国变得过时而令人尴尬。

由于中国的支付手段跳过信用卡,从现金直接过渡到移动支付,外国观光旅行者习惯的信用卡也难有用武之地。尽管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入境游,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鼓励和协调商家安装和使用接受国际信用卡的销售点终端机(POS),但就笔者所见,这可能要求观光客在一些比较高档的场所消费;夜市和路边摊这种最有东亚特色,也最值得国际观光客体验的生活方式,则很难被涵盖在内。从小店主和摊贩的角度看,使用手机移动支付肯定是最低成本又最省事的,但对没有中国手机服务,也没有内地银行账户的外国人来说,不论是使用国际漫游流量,还是安装国际观光嵌入式手机识别卡(eSIM),抑或是尝试在支付宝上预先绑定国际信用卡,寻找WI-FI无线网络环境,更或是为不能自由使用信用卡和现金而焦虑,都意味着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时所没有的麻烦和障碍、更高的成本,实在谈不上“方便”和“体验移动支付”的乐趣。

移动支付在中国的“过度使用”,在方便本国居民的同时,已经对中国吸引外国游客,促进外国人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和体验,形成新的技术障碍。在人均生产总值高于中国大陆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现金、国际信用卡、移动支付并行不悖。笔者就在台湾的火车站用美国信用卡支付车资,甚至用美国信用卡在台湾的医院里支付诊疗费。在台北各个夜市,在香港餐馆,消费者从来不必因为使用现金而感到焦虑或羞愧。

人民币既然是中国法定货币,也有法律明令禁止任何商家拒收人民币现金,如今在现实中的尴尬地位就确实说不过去。另外,过度发达的移动支付,事实上对外国短期观光客造成的技术障碍,以及与国际主流消费和支付习惯的背离,也必然使得中国所希望的大力恢复入境游,并积极以免签证政策吸引外国观光客的政策产生矛盾。如果连没有语言障碍的海外华裔,都常常感叹在中国没有移动支付“寸步难行”,时常须要依赖亲友,那语言不通的外国游客所面临的困难更可想而知。事实上,中国一些著名的咖啡或饮品连锁店,在顾客使用移动支付后,还须要口头告知手机收到的订单号,私人摊点也常常要求顾客自己输入消费金额。这些对于外国游客来说,都是比现金支付更麻烦的互动方式。

或许可以采取一些对外来观光客更为友善的措施,例如鼓励商家和出租车司机接受现金,使得人民币现金在消费中,至少处于一种作为平等选项的地位,而不至于令外来短期观光客因使用现金而尴尬,并失去很多体验中国的夜生活和大排档的机会。

在鼓励商家接受国际信用卡并安装相关设备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发行类似香港“八达通”、台湾“悠游卡”那样的不记名、不挂失、不和个人信息挂钩的人民币储值卡专供游客使用,避免一边试图吸引游客,一边让游客感到“寸步难行”的情景。

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