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政麟:新加坡发展海底数据中心的优势

在数码化转型的浪潮推动下,数据中心作为全球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高速发展,带动对高性能计算及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推动数据中心产业加速发展。然而,新加坡作为东南亚重要的科技和金融枢纽,却因土地资源稀缺及能源环境限制,于2019年一度暂停新的陆上数据中心建设计划。这一限制不仅迫使数据中心运营商将目光转向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促使新加坡另辟蹊径,积极探索和推动海底数据中心的发展。这种新型数据中心的崛起,正成为新加坡突破资源瓶颈、维持数据枢纽地位的重要战略。

新加坡国土面积约73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异常紧张。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政府长期致力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均衡发展。传统数据中心通常需要大片土地建设,尤其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对空间有极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海底数据中心不必占用陆地,可部署在沿海区域或近岸水域,不仅缓解陆地资源压力,也为高密度都市结构提供理想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例如,新加坡吉宝企业已启动海上数据中心的验证项目,计划利用港口码头区域,与澳大利亚拓领控股合作开展测试。数据中心架设于类似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结构上,既不影响陆地使用,又充分利用周边海洋资源,展现出强大的可扩展性。

数据中心最核心的资源消耗之一就是“冷却”——即通过空调系统将服务器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传统数据中心常依赖高能耗冷却系统,长期运行造成极大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压力。海底环境天然低温、温度稳定,具备天然“冷却剂”功能,可以极大减少对制冷设备的依赖。

美国Nautilus数据公司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使用海水冷却,海底数据中心的能耗最多可降低30%,同时提升整体运算效率。吉宝正是以此为基础,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研发氢气燃料发电设施,并积极推进低碳能源解决方案,实现数据中心运行的“绿色低碳”目标。对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加坡来说,海底数据中心无疑是实现碳中和与能源优化的突破口。

新加坡长期被视为亚洲数据中心的桥头堡。完善的法律法规、稳定的政治环境、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极少自然灾害,使它成为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首选。然而,由于能耗和土地压力,不得不暂停部分数据中心扩张计划。为不失去区域主导地位,海底数据中心可以成为维系国际企业信心与继续投资的关键布局。

2023年8月,经济发展局重新开放数据中心项目申请,并批准包括微软、Equinix、万国数据(GDS)等企业的80兆瓦数据中心建设计划,说明新加坡并未放弃在数据中心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发展更环保、空间更灵活的海底数据中心,能继续吸引超大规模云服务企业,在境内或周边部署基础设施。

发展海底数据中心还能进一步推动新加坡与邻国的合作。新加坡已与印尼合作开发位于峇淡岛的农萨数码工业园,旨在打造一个连接两国的“数码桥梁”。此外,新加坡企业也计划在柔佛州建设配套的数据中心与海缆设施,实现高效的跨境数据传输。

目前,新加坡已拥有强大的海底光缆网络连接全球主要节点。未来,随着Bifrost海缆系统(由吉宝与Meta合作开发)建成,将成为跨太平洋容量最大的高速海底光缆之一,有望极大提升数据传输速度与稳定性,为海底数据中心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尽管在海底建设数据中心存在成本高、审批复杂等挑战,但新加坡政府及本地企业具备丰富的海事工程经验与先进的技术实力。例如,吉宝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建造商,拥有成熟的深水建设能力与模块化设计技术。新加坡海底数据中心方案采取模块化、小区域组合方式,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规模,有望在降低建造与运维成本的同时,实现更高的扩展性与安全性。

随着气候变化与能源压力持续加剧,各国都在寻求低碳、高效的新一代数据基础设施。新加坡发展海底数据中心不仅是对当下资源限制的回应,更是数码经济长期战略的前瞻部署。

综上所述,海底数据中心提供一条创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缓解土地紧张与能源消耗问题,也强化新加坡作为东南亚数码枢纽的核心地位。面对未来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新加坡凭借灵活的政策导向、卓越的工程能力与区域合作机制,有望走在全球前列,推动全球数据产业迈入更加绿色、高效与智能的新时代。

(作者是清华大学的马来西亚研究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