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小国大智慧的他者视角

今年新加坡建国60周年,值此举国欢庆之际,驻新加坡台北代表处代表童振源教授推出《新加坡六十年:小国大智慧的故事》,堪称一本罕见地以学习与欣赏眼光书写的政经与社会考察报告。书名虽曰“故事”,内容却饱含学者调研的严谨扎实态度。他既用极为详尽的统计数字及图表来说话,又有细致深入的制度解析与价值反思。

童教授是台湾政学界都熟悉的学者型官员,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博士,他曾任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所长。他的专业领域正是政经发展,早在学界卓有建树。因此当2023年赴任后,他在短短两年中,就在公务之余还与本地学政侨界密集交流。他不仅在旁观新加坡,更是“沉浸式”地在地学习,以期为台湾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此点在本书字里行间随处皆是,他总是强调自己的观察有限,而非轻率下判断。这种真诚欣赏且谦卑的态度,格外令人起敬。

拜读之际,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等习以为常的身边琐事,在他者眼中,竟如此难得并应珍惜。

作者所特别关注的,可能是这个没有天然资源的小岛,“如何在建国初期处于劣势条件与面临严峻挑战下,转型为全球领先的现代化国家?”除了书中所记录的李显龙资政曾提到的新加坡成功六因素外,作者更强调的则是唯才是用、良善治理以维护本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书乃建国一甲子之际极佳的总结,作者用大量统计数字将新加坡在此期间的发展具象化,让我们真切地看到本地产业是如何从制造业走向服务业、金融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新加坡又如何从石油港转向智慧港。这一过程并未发生过剧烈的社会动荡,而是在政府具有前瞻性规划,与全社会齐心追求共同愿景之中稳步推进。

作者尤为钦佩新加坡在外交、国防、语言、组屋等政策上的精细设计。新加坡并不高谈空泛的“共识”,人民对政府的高度信任,都落实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妥帖安排中。这种对于“制度化信任工程”的关注,也体现作者作为研究国家治理的学者,对制度背后逻辑的敏感。

当然,正如作者所言,他“无意将新加坡经验理想化”。因此,全书虽饱含欣赏眼光,却不流于颂扬。他的写法更像是“放大那些可以学习的部分”,而非“遮掩那些争议的部分”。这种写法,既是外交官的分寸,也是学者的节制。他不急于评论,而是将制度原貌尽可能呈现出来,供读者自行思索。这其实是学术修养的体现——先求理解,再谈判断。

然而,全书最动人之处,仍不在制度分析本身,而在字里行间透出的敬意与好奇。他曾提到到任后,每天都有活动,虽累却兴奋。这样近距离、密集而谦卑的观察姿态,使得本书除具学术研究的严谨外,也是一位认真生活在新加坡的“外国邻居”所写下的生活笔记。正因为“站得不远”,所以观察极细;因为“放下评断”,所以文字有温度,也有分寸。

过去60年,我们确实走出一条特别之路。但高度秩序化、效率导向、讲求成果与竞争的本地社会,也难免让人有文化疲弱之感;我们讲制度公平,但精英主义、功利主义的气氛仍然压人。我们信任政府,一切遵从秩序,却偶尔觉得生活的想象力不够。不是我们不好,而是我们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确实牺牲某些东西。

反观台湾,那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华人社会。那里更为喧嚣却活泼;那里也有我们难求的慵懒生活感与肆意泛滥的文化创意。这并非为优劣比较,而是社会气质不同。因此,我们才更感谢像童教授这样来自别处,却又愿意放下身段深入理解新加坡之人。

作者是本地文史工作者、宗教研究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