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南:失败的大罢免对台湾的挑战

该如何在民主选举竞争的制度外,建立一个长期的公平透明政治协商架构,来增强政党间的交流对话,使政策形成的程序取得多数人信任,从而在人民内部产生稳定制度的力量,才是在追求多元下“稳定”政治秩序的好办法。

7月26日台湾的大罢免投票出现不同意罢免的一面倒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是否真会让人感到意外呢?我们要知道,在一个民进党已连续执政超过八年,且在不到一年半前的选举中,人民才刚投票确认要用立法院“监督制衡”执政党的政治结构下,就喊出以“蓝白委员乱删预算”及“抗中保台”等口号要罢免在野党议员,这是难以说服选民,特别是中间选民的。

尤其总统赖清德被选民视为民进党执政的接续者,理所当然应是驾轻就熟的执政老手,那“编列与沟通预算责任”在理论上,不就是行政院内阁的事吗?

而且,这次被罢免的在野立委多达31位,其中很多更是第一次就任立委,对选民来说还是一张白纸,既没贪污腐败的事迹,也没有其他不良政绩,最多只是配合党团行使立委的预算审查权,删减政府预算而已。在这样的情形下,就要来进行无差别大罢免,虽没有违背现行选举制度,却缺乏政治正当性,甚至可能有伤害民主制度之虞,即便被视为泛绿法学学者的颜厥安,也提出相似的观点反对大罢免。

这波罢免的立委除少数是地方派系外,大多来自北北基桃与新竹、台中等都会选区,而且都是蓝营优势选区,这些城市地区选民关心经济发展、房价,还有政府施政的正当性等,更甚于对政府预算分配的关心。巧的是上述议题又多与中央政府施政有关,但这一年半来,因为要操作大罢免,相关议题在行政院反而少有着墨,就算要讨论,也是绑在乱删预算的说词上一再打转,充满泛政治思维的施政风格。不要说蓝白支持者,甚至让没有明显政党倾向的中间选民都相当不满,特别是到4月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关税战以后,这样的不满更直接反映在台湾民意基金会于7月做的民调上,赖清德最新满意度已下滑到42.9?%。

在这次选战中,蒋万安与卢秀燕这两位蓝营政治明星对整体的选战气势拉抬作用非常明显,加上一些在选战中冲锋辩才无碍的地方型政治人物,鸭子划水地拜票固桩,再加上国民党、民众党组成策略联盟,像在全台687场反罢免说明会中,约有220场民众党人到场助阵,因此在催票有利及选票集中下,才会出现这种不同意罢免一面倒的情况。

最后,这次民进党传统的“抗中保台”论述虽发挥凝聚台派支持者的效果,却少了在总统选举那种大规模向绝大多数中间选民扩散的效应,尤其领衔大罢免的反共护台志工联盟,采用激进方式对待持不同意见的人,包括陆配及其子女,更是激起许多选民的不满。这让过去总能在选前发酵的抗中牌作用打折,如台湾指标民调公司(TISR)内部资料显示,只有27%受访者认为大罢免与抗中保台高度相关。因此,就算这次选前发生德国世大运中国体育官员闹场抢夺台湾选手夺牌贺电的新闻,也没能在选战最后关头发挥催票效果。

缺乏具说服力的议题?,加上蓝白整合成功,再加上抗中牌边际效应递减,这次罢免同意票无法突破50%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若细看目前已投票的25个选区成绩,就会发现只有七个选区同意罢免票有超过该选区全部总票数的25%,这也是罢免成功的最低得票门槛。

不过,若用实际投票人数来算同意罢免的投票比率,那是所有选区同意票都超过民进党的35%政党支持度,这意味着这次投票,绿营不仅催出基本盘,也吸引不少浅绿及中间票,只不过距离成功罢免的50%仍然不够票。就像在最激烈的选区板桥,同意罢免叶元之的票虽达到48.6?%(同意票/总投票数),却仍不如反罢免的票数多,以致功败垂成。

当然,这次罢免投票率也是有史以来最高。根据中选会首波罢免投票率报告,这次平均投票率达56.2?%,换句话说,不仅有蓝白合的选票,甚至也有许多中间选民出来投票反对罢免。由此观之,下个月第二波七个选区的罢免投票,结果可想而知。

这才是最值得民进党执政官方当心的,因为,若不能在明年台湾县市长选举前,一方面拿出施政成果,挽回中间选民支持,同时还要能成功裂解蓝白合,恐怕执政党期中选举的成绩会非常不好看。

事实上,7月26日失败的不仅是一次罢免,同时也暴露民进党执政官方在内部凝聚、对外谈判的双重弱点。尤其当政党内部支持度下滑、国会依旧在野过半,总统与行政院在对美、对陸谈判上势必缺乏议价筹码。

亲美未动摇 抗中受考验

然而,大罢免的成绩不代表台湾选民这次是在表态亲中远美,相反,这次投票比较像是针对台湾内部政治事务进行表决,而不是希望两岸或台美关系有路线上的调整。所以至少到目前来说,台湾的亲美路线并没有动摇,只是还能不能继续走目前的抗中路线,则在未定之天,毕竟无论蓝白,都主张要“和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但在行政弱化的情况下,北京官方可能会视此为机会,同时结合经贸交流与军事压力,一方面加大施压台湾在观光、文化、学术等领域开放交流,另一方面则持续用军演施压遏制所谓的台独势力。这时,赖政府该如何在缺乏筹码的情况下,同时稳住军事吓阻并向民众清楚交代利弊,势必成为考验民进党政府未来两岸政策的试金石。

比较麻烦的反而是对美关系,虽然民进党极力切割,但赖清德的声望经此一役无疑受到严重打击,姑且不论在野势力挟着新民意,对他的施压必然会加重加大,民进党内也会有人想挑战他的权威。万一他处理不好,可能会变跛脚鸭总统,在这情况下,还要面对美国的关税战及全球地缘战略调整,未来谈成的任何台美协议,能得到立法院和党内全力支持吗?反之,美国是否愿意与跛脚鸭总统谈判,也是问题。

台湾政治人物或一般人多会说台湾是个多元社会,而在成熟的多元社会如新马,早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体认到一件事,就是若民主选举仅以输赢来论权力大小的话,不同政党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价值立场、意识形态就会异常不容妥协,这就非常容易形成政党间只剩下对抗,而无展开彼此对话的可能。

所以,该如何在民主选举竞争的制度外,建立一个长期的公平透明政治协商架构,来增强政党间的交流对话,使政策形成的程序取得多数人信任,从而在人民内部产生稳定制度的力量,才是在追求多元下“稳定”政治秩序的好办法。

因此,民进党能否从政党对抗转向政党协商,团结内部来应对内政、美台及两岸的挑战,不只考验民进党,也是考验台湾民主能否迈向更成熟共治的关键。

作者是定居台湾的马国时评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