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社会的集体意志已透过选票清晰表达,民众厌倦了持续一整年的政治对立与社会撕裂。
台湾七二六大罢免最终以25比0的悬殊结果“完封”收场。这场针对24名在野党立法委员及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罢免案,不仅未能撼动在野阵营分毫,“大失败”的结果更是超乎所有人预期。
罢免案须要同意票数达到该选区选举人总数的25%,且同意票必须多于不同意票。虽然有七个选区的同意票跨过25%的门槛,但最终都因为不同意票数大幅领先而功败垂成。除了被罢免大热门新北市立委叶元之的同意与不同意票差距较小(约3000余票)外,其余选区的差距均以万票计。更有七个立委选区及高虹安获得的“不同意罢免”票数,甚至超过他们在上次选举中的个人得票数。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台东县立委黄建宾,他在上次选举中仅拿下35%,因民进党内部分裂而惊险获胜,被认为是极易被罢免的对象,然而,他获得的不同意票竟多了近万票。这反映出大量中间选民甚至部分传统绿营支持者,对于这种近乎“为罢而罢”的无差别政治动员投下反对票。
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民意反弹,罢免方自身的策略与论述失当是关键。罢免方试图将整场行动定调为“抗中保台”,然而这种论述在经历多次选举后,对中间选民的号召力已然疲乏。在去年基隆市长谢国梁的罢免案中,罢团喊出“罢免失败,解放军就会登陆”等口号,早已被视为“狼来了”的廉价恐吓。比起抽象的“大陆政府同路人”标签,选民显然更在乎具体的监督与制衡,这才是民众在国会三党不过半的格局下,真正有感且确实的政治需求。
台湾宪政体制中的瑕疵
与此同时,民进党在这次罢免中的角色,也显得尴尬而矛盾。尽管党中央在公开场合多以“尊重民意”“公民力量”等中性词汇回应,意图与罢免团体保持距离,但社会大众的观感并非如此。民进党公职人员、侧翼组织及亲绿媒体,在罢免过程中几乎全力动员。党团总召柯建铭多次失言,甚至公开宣称“大罢免是我发起的”,被认为是这次罢免失败的“战犯”;总统赖清德的“杂质说”也引发巨大争议。这种台面上的切割与台面下的总动员,引起民众质疑,结果也让社会产生“要求执政党负起政治责任”的声音。
从更深的政治架构来看,大罢免的缘起部分源于台湾宪政体制中问责机制的瑕疵。台湾并无可主动解散国会、诉诸民意以解决政治僵局的宪政设计。国会若要解散,必须先成功对行政院长提出不信任案(即倒阁),程序被动且门槛高。罢免方的主张之一,便是既然蓝白阵营无意倒阁,那么就透过直接民权,将罢免当作对政党问责的工具。然而,当直接民意被唤醒,其结果也可能反噬发动者。因此,这次结果,实质上完全可以被解读为选民对卓荣泰内阁乃至赖清德政府的一次“间接不信任投票”。依照此结果,卓荣泰内阁理应负起政治责任请辞,赖清德也应借此契机,主动向在野阵营释出真正善意,展开协商合作,如任命中间派、无党籍甚至蓝白人士加入政府,以真正化解朝野僵局。
与罢免方的溃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野蓝白阵营的空前团结与成功。此次罢免行动意外成为“蓝白合”的催化剂与黏着剂,在选前几乎所有反罢免活动中,国民党与民众党皆口径一致、同台协力。台中市长卢秀燕与民众党主席黄国昌共同拍摄宣传影片,堪称指标性事件。近期检调单位针对白蓝两个政治人物柯文哲及黄吕锦茹的调查,在支持者眼中普遍被视为“政治追杀”,反而凝聚了双方的危机意识与政治共感,激发支持者投票“保卫在野”的强大动能。
全面性的大罢免虽然策略简单,却未必能赢得多数选民认同。这种做法导致“政党对决”的态势升温,即使是面对傅崐萁这类极具争议的人物,蓝白阵营内部也不得不被迫团结。过去,包含国民党的自己人,基于经验可能未必欣赏傅崐萁,然而,一旦罢免案被提升至政党对决层级,个人好恶便不再重要。无论是否喜欢傅崐萁,为了阵营存续,所有人都会被迫绑在同一艘船上,必须出来表态甚至投票。这种外部压力增强了蓝白的内部团结。因此,罢免若要成功,策略上或许必须更加精确,而非无差别进行。
8月23日仍有七个选区的罢免案等待“补考”,关键在于罢免方是否还有足够能量,以及蓝白阵营是否会因胜利而松懈。但从结构上看,这几个选区之所以延后,多是因为连署过程不顺、须要补件,这本身就意味着当地选民对现任立委的反对力道相对更弱,罢免成功难度其实更高。
放眼2026年地方选举乃至2028年总统大选,若蓝白合能延续当前合作模式,而赖清德政府不调整策略,依旧只固守基本盘,那么地方选举大败甚至2028年的政党轮替,都是可以预期的。反之,若蓝白在此之后因为话语权、法案意向或是在2026地方提名的问题上产生矛盾和分裂,则是给了民进党各个击破的绝佳机会。对当前的国民党而言,民众党支持者是重要资产,如何拿捏合作、运用,将是其领导层最重要的课题。
台湾社会的集体意志已透过选票清晰表达,民众厌倦了持续一整年的政治对立与社会撕裂。对于多数人来说,经济发展、能源稳定、司法改革以及迫在眉睫的外部关税等问题,才是政府最该关切的核心议题。执政党必须走出俨如“选举机器”的形象,停止让民众觉得它“没在做正事”,回归务实治理,为民众确实解决问题,这才是赢回民心的唯一道路。
作者是台北市青年事务咨询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