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得楠:从精神粮食到精神零食的香港书展

在精神零食化的阅读时代,我们是否仍然愿意坚持文学、坚持阅读,视之为人生的真正滋养。

在饮食文化主导的年代,阅读是否也正逐渐“零食化”?饮食和零食融入书展主题,这不仅是本届香港书展所隐含的象征性映照,也是一种现代阅读文化对城市书展角色的试探。

刚于7月22日结束的第35届香港书展,以“饮食文化·未来生活”为年度主题,不仅在展馆里大量展出海内外饮食主题书籍,并引入“零食世界”联展,吸引百余家零食品牌参与。零食配搭书展,如同零食进书店,在过去或许令人非议,如今却已顺理成章,不再是经营模式的试验,而是一种新常态。

香港书展成功融入饮食与零食文化,似乎象征着“精神零食”逐渐取代“精神粮食”,成为未来阅读的主流方式。不过,在书展主会场浏览,仍然会看到林林总总为阅读请命的宣传语:阅读通向自由/寻找仍在阅读的你/我们一起阅读/阅读不是主流,我清楚明白/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发光……

我不禁思索:在人类仍坚信阅读能点亮心灵的年代,我们是否已经走进一个“精神零食化”的阅读时代?书展,这个本应属于精神粮食盛宴的场域,是否也正在被“即食文化”“碎片阅读”悄然替代?

深度阅读与碎片阅读,如同主食与零食;过去逛书展的缓慢步履,如今似乎也逐渐变得即食而匆促。在网络媒体主导眼球的今日社会,阅读的节奏加快,耐心却变少了。人们不再愿意细嚼慢咽地读完一本文字密集的小说,而是习惯于滑读简短易读的图文、短视频与标题。这种快节奏的阅读体验,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零食”概念不谋而合——随手可取、立即入口、风味刺激,易饱却无营养。

阅读文化的转向,也带来书展、书店与出版的新生态:书的世界里不仅有书,还有饮料、文创、名人效应、讲座导览等各种引流要素。甚至,书籍本身也可能只是活动、签名会、展台布置中的配角。一场书展或推介活动不再只是围绕书籍,而是一种集话题、流量、感官体验与商业策略于一身的跨界复合平台。

当然,不只香港,新马也是如此。过去的出版人与作者可以是静态的推动者,如今的出版人与作者,必须“多线作战”,以三头六臂在媒体、展场、社交网络上推广作品,用很大的努力争取微小的关注与回响。

城市书香与新加坡书展

一座城市是否有书展,可以体现文化温度;同样的,一座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书店,也映照文化氛围。尽管香港书展对一些文化界人士来说,只是年度暑假开锣活动,也有出版业者认为销售并不如宣传中乐观,尤其是文化与文学类书籍,在书展的销量,和教辅、流行文化书籍与童书相比有很大的落差。但作为年度阅读文化盛会,香港书展仍是一项值得各地城市借鉴的文化推广模式。

从主办单位香港贸易发展局,到出版社、媒体、学校乃至各阶层民众,都乐于参与其中。今年七天展期,近90万人次进场。这不仅是在阅读风气普遍低落、文艺出版萎缩中的亮眼数据,更是一座城市的管理者、经营者与阅读者共同建构文化节日的成功范例。

香港书展的意义,不只是“买书”与“看书”,而是“全民阅读”的仪式感与归属感,也是暑期文化氛围的开场活动。从家庭到学校,从老街坊到年轻人,香港书展如春节年市一般,真正实现“让文化落地、与生活融合”。即使摊位成本高昂,出版社也愿意参与其中,正是因为他们看见人流,也看见文化的温度。

我在10多年前就写过:“能让出版社很想参与的书展,就是成功的书展。”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一点。香港书展的成功,在于它动员媒体、商团、官方与市民四股力量,并在各自立场上达成一个文化共识——阅读是全社会都该认真对待的事。

主办单位香港贸易发展局并非全由政府官员领导,而是以半官方半商界,结合民间力量的模式持续推动文化消费,其中香港工商会扮演重要角色。它让我们看见,阅读文化的推动,不必完全依赖政府,但也不能让民间自生自灭,而应由“文化—经济—社会”三轴并进,官商民一起合作,上下齐力推动。

反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宗乡总会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等具备文化推广职能的机构,至今在阅读文化方面,仍少见积极参与或具规模的推广活动。相较于它们在视觉艺术或表演艺术上的参与程度,这些机构在阅读文化领域显得较为缺席,或扮演着被动的角色。

新加坡也曾拥有“数十万人次进场”的世界华文书展,后改名为世界书展,再改为新加坡书展,多年前终于停办。

自新加坡书展停办以来,多年来未曾出现较具全国影响力的华文书展。取而代之的,是由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主办的早报文学节与城市阅读节。这两项聚焦华文文学与阅读推广的活动,逐渐承担起华文书展的文化角色,成为目前仍能维系公众阅读文化精神共鸣的重要平台。

书展缺席,问题不在主办者,也不在读者,而在于整体阅读氛围日益稀薄。人们并非不读书,而是没有被鼓励去深读、慢读;不是没有阅读需求,而是缺乏仪式、空间与集体体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读者,更需要一个“共同体”的营造者——一个让人们愿意走进去阅读空间的理由。

期待文化通行证推动阅读

对出版业者来说,今年值得期待的事,莫过于政府落实“文化通行证”积分,可用于购买本地文艺书籍的政策。若宣传得当、程序简便,它有潜力成为一把文化钥匙,让平日少阅读的国人也能打开阅读之门,愿意走进书店,愿意参加讲座,也愿意支持本地作家的作品。

文化通行证的推广仍需配套措施。书店、出版社、作者须要联手设计多样的活动,鼓励让国人以积分支持本地文艺书籍,打造一个“文化经济”与“精神消费”并行的新平台,进而争取让全国书展“复活”。

从精神粮食回望精神零食,我不会贬低“零食”。零食可口,零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问题是:我们是否只吃零食?阅读是否还能引导我们回归主食?

本届香港书展给出一种答案:阅读仍可以是城市的节日,书仍可以是生活的可口粮食。重要的是,在精神零食化的阅读时代,我们是否仍然愿意坚持文学、坚持阅读,视之为人生的真正滋养。

这份坚持,也许是每一个书展,每一家书店,每一位出版人最该守护的信仰。

作者是新加坡作家协会荣誉会长、玲子传媒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