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烟早已不只是卫生议题,更是一张由社会治理漏洞、家庭教育断层与跨国贩运链条交织而成的“糖衣毒网”,一旦落入,难以脱身。
几个月前,好友偶然发现,20出头的外甥女指尖发黑,追问之下才知是长期吸电子烟所致。女孩轻描淡写地说“已经戒了”,她母亲也未在意。
好友不信外甥女所言,查资料、联络机构,想帮外甥女脱困。
她转发我一段震撼视频:泰国少女吸食电子烟后神志不清、四肢瘫软,踉跄如“活死人”一般。
类似画面也有本地版,最近榜鹅市镇广场就有四名青少年吸电子烟后瘫倒在地。视频在社交媒体流传,引发关注。
多年前,电子烟一度被误信为“协助戒烟的安全替代品”,不少人至今仍相信它无害。但现实是,混合大麻、合成毒品的电子烟“毒害”早已出现。近期年轻人吸食含依托咪酯(etomidate)麻醉剂的所谓“丧尸烟弹”(Kpods)的新闻,更是频频见报。
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呼吁全球紧急行动,保护儿童与非烟民。据世卫数据,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全面禁止电子烟销售,50多国禁止调味烟草,但仍有约90国未设立购买的年龄限制,调味配件也多未规范。
新加坡自2018年2月起全面禁止电子烟。根据《烟草(广告与销售控制)法》,持有、使用和购买电子烟,可被罚款高达2000元。进口、分销、销售或提供电子烟,初犯可面对最高1万元罚款,或坐牢最长六个月,或两者兼施;重犯可被罚款最高2万元,或监禁最长12个月,或两者兼施。
青少年吸电子烟问题日益严重。2024年,转介至卫生科学局的学生(小学到大学)达2068人,是前年955人的两倍。今年首三个月,转介个案已有505起。
自禁令实施以来,被发现持有或使用电子烟者,从2018年(2月至12月)的仅68人,增至去年的近1万5000人次。
尽管法律明确,公众对电子烟的认知仍不足。没人会公然卖海洛英,因为它是毒品;可网店、实体店售卖电子烟,或青少年成群抽电子烟,不少人会不以为意。
只要稍微搜索,就能在社媒或电商平台,找到标榜“零尼古丁”“水果口味”的电子烟。一些网店甚至标榜“无毒无害”“适合女生”的广告词,公然向青少年推销。
彼岸的新山更是“重灾区”。虽然柔佛州早在2016年,就成为马来西亚首个禁售电子烟的州属,但不少店铺仍高调宣称“应有尽有”,从烟弹配件到果味烟油,一应俱全。甚至有媒体报道,就在新山市政厅大厦对面,都有人公然售卖电子烟。
笔者问住新山的朋友,他说满街都在卖,乌烟瘴气。“你不说,我都忘了还有禁令。有时,宁可遇到传统烟客,因为电子烟的香精气味更难闻。”
针对市面出现含毒电子烟液,马来西亚卫生部副部长鲁卡尼斯曼证实,去年有64起相关案件,其中79.9%含毒品成分,如冰毒和合成大麻素。
电子烟小巧,包装亮丽,易藏匿,气味不如香烟浓烈。有年轻人得意称“衣物不留味道,爸妈也不知我抽过”。
执法难、货源多、包装美,再加上青少年对“成瘾”缺乏认知,不少人将电子烟视为时尚象征,“放松神器”或“社交必备”,种种因素让它在年轻人中快速扩散。
家长与教育者常低估电子烟的风险,却高估孩子的判断力。不久前有补习教师被揭发为学生代购电子烟,无论动机为何,都值得进一步追究。
电子烟早已不只是卫生议题,更是一张由社会治理漏洞、家庭教育断层与跨国贩运链条交织而成的“糖衣毒网”,一旦落入,难以脱身。
打击电子烟不能只靠法律,更须社区动员。若在路上看到神志不清,举止怪异的青少年,别因“他不是我家孩子”而视若无睹。
正如不能因诈骗未临头,就对骗局无动于衷,唯有全民觉醒,齐心协力,才能阻止这枚“糖衣毒弹”摧毁下一代的未来。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