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月,《外交事务》刊发《台湾执念:美国战略不应寄托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下称《执念》)一文,让弃台论持续发酵。5月1日,《经济学人》以《超级大国因台湾问题的争斗即将到来》(下称《争斗》)为题,更是将相关议题推上风口浪尖。
《联合早报》对此也多有分析,其中李小冬、祁冬涛的《特朗普在“弃台”吗?》(4月21日言论版)对《执念》一文存在完整且独到的见解。只是,笔者认为其中一些观点有待商榷,尤其是在对美台路线重新审视之后。
自1950年代杜鲁门政府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以来,华府逐渐形成三种对台策略。其一,保台论。主张任何中间过程都不能阻止中美最终爆发激烈冲突,因此台湾是制衡大陆的重要战略资产,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两岸统一。
其二,维持论。强调中美亦敌亦友,关系既不乐观,也不悲观。所以美国要以“一中政策”审慎和大陆保持联系,同时基于此框架来建立台美关系与陆方博弈。换言之,中美关系在这一策略下成为台美关系的上位逻辑,后者的发展不能影响前者。
其三,弃台论。认为台湾重要性逐年降低,中美如果为此爆发冲突,将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事实上,保台论与弃台论几十年来都非主流,真正让美国政界长期采纳的方案是维持论。为此,《争斗》一文开篇就写道“努力阻止台湾正式脱离美国,同时又反对武力解决争端”,恰恰是对华府坚守维持论的重要注脚。《执念》则是呼吁白宫应援助台湾使其能切实自卫(经营台美关系),避免直接派军与大陆爆发冲突(杜绝影响中美关系)。这种在保台与弃台之间走出第三条路的方案,印证李祁文章认为《执念》是隐晦弃台论的观点值得商榷。换言之,许多相关文章细读后,无非都是以“弃台新瓶”装“维持旧酒”,区别在于提出各种执行维持论的新见解。
究其原因不复杂,美国外交长期热衷胡萝卜加大棒的动态平衡模式,保台与弃台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的策略自然会被抛弃。问题在于,既然维持论为华府主流,又何来最近弃台声四起?或者说《执念》《争斗》等文多以中国实力增长,美国威慑力量不足,作为定位台湾价值的重要理由。但这一情况在拜登时期就是事实,何以当时不谈弃台,现今又甚嚣尘上?
答案也是问题本身,即维持论不会改变,则弃台或保台当然只能是美国窃取台湾利益的话术。为此,李祁文中提及拜登大力挺台,让弃台论没有市场,以及特朗普可能想弃台等观点,自然值得商榷。
如上文所说,维持论促使中美是台美的上位逻辑,只要台美关系不会破坏中美路线,美国就可以大力贩售保台话术来强化台湾的认同,并借此窃取利益。蔡英文官方就是典型例证。虽然她的“四个坚持”与鼓吹“两国论”无异,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避免直接介入中美博弈(例如贸易战),选择通过各种智库和商业组织主攻台美关系,且与大陆保持斗而不破的姿态。结果是两岸之间虽然紧张,但不至于影响既定的中美路线。同时,台美关系的一片祥和,又让白宫看到“以台制陆”的契机。
所以,拜登适时提出协防台湾,本质是在维持论框架下通过保台话术,对蔡官方进行胡萝卜式赞赏,而非真想保台。否则,拜登必须做出中美最终会爆发激烈冲突且无法挽回的判断,这与他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完全不符。同时,赞赏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效强化台湾对美国的认同与好感,例如2022年美台军售频率平均两月一次,可谓成果空前。
与之相比,特朗普强调与中方保持良好关系,又模糊台湾问题表态,且未撤回对台援助,看似摇摆不定,实则依旧信奉维持论。然而,赖清德上台宣称“两岸互不隶属”,又将大陆列为“境外敌对势力”,这种让台北强行捆绑华盛顿,进而与北京对立的行为,显然挑战台美关系不能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底线,也让美国国防部政策次长柯伯吉坦言“(白宫)应避免台湾引发与北京不必要的冲突”。
所以近几个月来,从最初的“疑赖论”到如今的“弃台论”,说到底都是白宫警告赖官方越界,破坏美国既定中美关系轨迹的话术渲染。尤其是赖清德选边站押宝美国,更是让特朗普意识到可以用弃台威胁台湾交出更多利益(例如军购、关税与台积电)来维持盟友关系。
因此,拜登用的是保台话术,特朗普用的是弃台话术,区别只不过是在维持论框架下,基于台湾定位的不同来动态调整。美国暂时未想过在对台问题上孤注一掷。
作者是国际战略研究所成员、台湾问题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