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敲键盘写评论,就像在布满暗雷的荒地里走路。每次好不容易码完字按下发送键,心里都悬着块石头——不知道哪天举报和删除通知就会砸下来。那些被判定违规的文章里,藏着太多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像是一个个被掐灭的火苗,还冒着不甘的青烟。
记得前些日子,刷到云南父子划皮艇“投奔自由”“山东凯哥”驾着橡皮艇插旗台湾的新闻时,整个人都坐不住。熬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把《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发展,为何仍有大陆人偷渡去台湾?》敲完。字里行间都在琢磨,这些铤而走险的背后,到底藏着多少被扭曲的认知,又藏着对岸某些势力怎样的盘算。
可文章发出去没两天,中国网络的后台突然跳出刺眼的删除提示。第一反应是荒唐——明明都是有据可查的事实,分析的也都是摆在明面上的问题,怎么就违规了?找人工智能检测,结果显示“无明显违规”。找平台讨说法,客服回复一句“标题里‘偷渡台湾’触碰敏感红线,个人账号没采编资质不能解读政策”,直接把所有辩解堵了回去。紧接着甩来几个“优化方案”,从弱化表述到转向普法,字里行间都在教人怎么把尖锐的观点磨成没有棱角的鹅卵石。
老老实实按建议改成《普法课堂:跨境流动须合法,这些法律知识要了解》,把出入境法条掰开揉碎,用最安全的措辞说着人人都懂的常识。改完还在文末加了句“感谢耐心指教”——这哪是感谢,分明是给自己的创作自由办了场葬礼。
某夜翻出这些文档,突然被一阵荒谬感攥住心口。曾经那些为了追热点反复推敲的犀利观点,想和读者探讨的深刻议题,全都变成照本宣科的法律说明书。写评论的人,本该是社会现象的解剖刀,现在却要举着块写满“安全第一”的牌子,在信息的浅滩边打转。
平台打着“维护稳定”的旗号,行的却是懒政之实。两岸关系敏感不假,可越是敏感,不越需要理性的讨论和深刻的分析?平台轻飘飘一句“违规”就把所有追问掐断。长此以往,公众看到的永远是被过滤的新闻碎片,而真正刺痛社会的症结,只能在沉默里溃烂。
更讽刺的是那些改头换面的标题,从直白的“偷渡台湾”到模棱两可的“跨境流动”,文字“净化”过程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言论阉割。我们真的须要反复强调偷渡违法、海上危险吗?真正该追问的是:为什么有人宁愿冒着生命危险铤而走险?是什么让他们对彼岸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触及本质的问题,在平台规则里成了禁区。评论员被逼着放弃思考权利,像提线木偶般重复着安全的废话,这难道不是整个舆论场的悲哀?
这场闹剧撕开中国网络生态最狰狞的伤疤。规则的模糊像团迷雾,让创作者成了无头苍蝇;过度谨慎的审核机制,正在杀死思想的多样性。当所有观点都要被打磨成鹅卵石,网络世界终将沦为思想的荒漠,而打着“保护”旗号的信息筛选,本质上是对公众思考能力的蔑视——凭什么替我们决定该看什么、该想什么?
这种自我审查的恐惧,比直接的删除更让人绝望。为了活下去,越来越多写作者主动蜷进安全区,用套路化的文字换取生存空间,而平台不断收紧缰绳,最终把舆论场变成一潭死水。当评论员都成了复读机,当思想的火花被浇成零星火星,我们失去的何止是表达自由,更是推动社会向前的力量。
中国平台该摘下“一刀切”的遮羞布,给思想多些呼吸空间;监管者别再因噎废食,让规则透出点人性的光。我们这些写作者,更不能在针对里缴械投降。毕竟,真正有价值的思考,从来不该被几个敏感词困死——如果连追问的勇气都没了,那才是时代真正的悲哀。
作者是北京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