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中国就业市场变得越来越“卷”了。最近,意大利的朋友告诉我一件事情,现在有一些中国人将补习班搬到意大利,开办的都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来学习的都是当地华人子女。这个补习班来自杭州,跟家长称日后考“清华北大”很容易。令人错愕的是,在一个教育开放程度接近原始状态的国家,中国人“卷”补习的风已经刮到欧洲大陆。
“卷”一词源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的背景下,就业环境面临日益严峻挑战的现实,这和“鸡娃教育”是一个意思,就是拼命去抢夺各种教育资源。但是在经济衰败期,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卷式教育似乎比那些实用主义教育更为重要。
从侧面看,据彭博引述中国央行4月份公布的信贷数据,称“当月金融机构新发放了人民币贷款2850亿元(约512亿新元),同比下降61%,为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直观地显示出居民消费意愿下降、企业投资放缓,经济活力明显不足。按照经济学的逻辑,由于银行通常不急于在每个季度初完成贷款目标,4月份的数据却显示人民币信贷的发放往往较为缓慢,这对目前急于复苏的中国消费市场而言,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毕业,解决就业一直是地方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当面对关税大棒和内部消费市场低迷的情况时,官方不得不通过“吃低保”的方式,优先解决这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025届的大四生尤其戏剧化,他们戴着口罩上大一,如今大四要毕业走向社会,却面临失业的尴尬,所以这场教育的初心究竟在哪里?
我出生在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的普通家庭,意味着要通过高考来实现人生的跳跃。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以后要么脑力赚钱,要么体力赚钱。在经历三年疫情之后,中国人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更加倾向于实用性而非理想型的选择,减少文科比例的专业培养,也成为目前多数大学未来发展的模式。
经济不景气,致使一些中国家长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假如我的孩子在未来经济角逐中难以生存下来,该怎么办?难道只能啃老?
曾经,励志教育作为一种典范,被无数中国家庭追捧,现在看来,实用主义的现实才是真正对未来负责的思维模式。我的经历告诉我,95后年轻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啃老将是难以避免的,且周期还要拉长。年轻人现有的储蓄结构,很难既维持高物价的生活环境,又能在没有任何劳动保障的就业环境中存下钱。套用一句民间俗语“不给马吃草还想让它跑得快”来解释这个局面,是最为恰当的了。
以至于,一些中国普通家庭的家长在小红书上告诉我:“与其像别人家的孩子卷奥数、卷小语种,不如早早接触电工、烹饪、维修,至少未来饿不死,能活下去。”这样的反应,据我调查,在二三线城市非常普遍,但相比于一线城市的家长来说,“卷”式竞争的赛道,早已成为一种常态。
如今看来,中式教育发展的特点,从一个无头苍蝇到处野蛮生长到后面变成一种卷式方向的畸形,无不透露着中国人已经成为教育的奴隶,而不是让教育为自己服务。
今年五一假期,我来到北京的一处商场,发现许多年轻人在一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标语前拍照,但是真正能够“命由我所长”的那一天,才是中国教育的真正解放。
作者是中美外交 与公共政策领域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