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廷祯:从周年谈话看赖清德两岸与外交战略困境

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赖清德没提两岸,而是在北京进逼、美国政策又未对赖清德的立场背书之际,台海可能进入一个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与战略误判风险的阶段。赖清德就职一年的谈话,强调“迎风转型”,然而,接下来迎接台北的,可能是对外关系的“逆风迷航”。

台湾赖清德就职满周年,许多人关注他是否能端出更明确的两岸政策。但在最受国际关注的就职周年演说中,他完全未提“两岸”,甚至避谈“台湾海峡”。有论者认为赖清德“刻意降温”,用最弹性的方式展现对大陆的善意,就像他在前几日接受专访时,再次提及希望请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喝珍珠奶茶一样。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是一种被迫的无言以对。面对美国对台政策不确定性、对中政策没有操作空间的双重掣肘下,赖清德只能选择政策逃避以及在语言上自限。

赖清德一直以来被视为在两岸政策上挑衅性最强的总统,从参与政治开始,他就主张自己是务实的台独主义者。这位自信、固执以及强势的领导人,上任第一天就强调“中华民国跟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近来,他更将中国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几乎是有史以来对中国大陆最强硬的定位。北京自然反击,认为这是变换花样贩卖台独,宣扬分裂主张,煽动两岸敌意对抗。

除了在政治上定调强硬,赖政府也逐步收紧与中国大陆的各项交流,除了限制两岸学生交流往来,封杀大陆高校,也将台湾民众在大陆申领居住证纳入管理。尽管台湾面临大陆逐步进逼的压力,确实有不得不为的因应策略,但赖政府的强硬做法,也引发一些忧虑,认为更像是以行政手段,步步肃清台湾社会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基本交流,加快“去中化”进程,让两岸关系在制度层面逐渐脱钩,为全面对抗的政策铺路。

然而,无论台北如何努力表态,美中之间的互动温度,才是真正主导台湾话语权浮沉的关键变因。当美中关系转冷或转暖时,台湾的能动性也随之起伏。尽管美中正竞逐影响力地位,但双方尚不想爆发危机,而在贸易战中汲汲营营的特朗普政府,似乎对一个更强硬的台湾兴趣缺缺。考虑到他的交易性外交或利益至上的作风,特朗普政府在台湾议题上的态度,更会基于美国利益,这并不令人意外。

偏偏赖清德的外交方针过度简单,他放弃在台海的危机控管能动性,相反地,他把压制中国大陆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对中国更强硬的美国上。然而,这种外交策略不见得一定带来回报。赖政府在军购、晶片合作、贸易谈判上,都对美方展现极高的配合度,但台北在安全保证与贸易、关税协议方面,至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甚至,北京还在台北之前与华盛顿达成阶段性协议。

赖清德显然感受到这样的冷落并愤愤不平,在接受日本《产经新闻》的专访中,他不断紧扣民主阵营应共同合作吓阻单边行为的论述。他也抱怨中国大陆在东海、南中国海扩军时、在台海演习时,国际社会都没有强力制止。这些话语的背后,不只是呼吁,也隐含着赖清德发现自己的强硬立场,没有办法连结美国的失落。

华盛顿的“疑赖论”在逐渐发酵,美国越来越多战略家认为,作风强势的赖清德与北京的强碰,可能升高紧张局势,并提高美国卷入战争的风险。很多评论将赖清德与前总统陈水扁当初的激进立场做对比,陈水扁因为一边一国的立场,被重心转向反恐战争的小布什政府当作麻烦制造者。尽管时空背景不一样,但如今的美国政府,一样忙于广大的贸易战中;同样希望对中国大陆硬到底的赖清德也陷入迷惘。因为无法取得美国政府的背书或定调,对中也无法设下红线,赖清德政府在两岸议题只好“保持沉默”,实际上是因为无法承担政策表态后被打脸或遭切割的风险。

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赖清德没提两岸,而是在北京进逼、美国政策又未对赖清德的立场背书之际,台海可能进入一个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与战略误判风险的阶段。这将是世界地缘政治,甚至是高科技供应链的隐忧。赖清德就职一年的谈话,强调“迎风转型”,然而,接下来迎接台北的,可能是对外关系的“逆风迷航”。

作者是台湾立法院资深政策研究顾问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