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现代化的成败,已系于一线之间。倘若不能坚定推进真正有利于多数国民利益的政治经济改革,则难以避免在经济外交中陷入日益被动的困局,最终不得不以牺牲发展权与政策自主权,换取短暂的外部市场稳定。
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双方围绕关税政策反复交锋,引发全球高度关注。5月10日至11日,两国在日内瓦紧急谈判,迅速达成共识,决定暂停关税战90天。根据协议,美方关税由145%骤降至30%,中方则将关税从125%调降至10%。
全球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在这轮较量中占据优势。《经济学人》称特朗普给了北京一份“难以理解的好协议”;《纽约时报》批评美方关税策略成效寥寥,不仅未能迫使中国做出实质让步,反而令美企“陷入痛苦”;《卫报》甚至将5月12日称为“特朗普的投降日”。
关税差扩大:谁的胜利?
然而,白宫随后公布的事实清单揭示另一重现实:表面上的30%关税并不涵盖4月2日之前加征的301条款、232条款、芬太尼特别关税及最惠国税率。换言之,美中实际关税差并非30%对10%,而是接近50%对10%,这对中国未来出口构成严峻挑战。
在4月2日解放日之前,美中关税差仅为20%对15%。中国出口企业通过内部提效与第三国转运,成功缓解关税壁垒影响。尽管4月中国对美出口下滑21%,整体出口却逆势增长8.1%。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对亚细安和拉美出口分别增长11.5%和16%。对印度和非洲的出口增幅亦达16%与15%;对越南和泰国更是高达18%和20%。供应链加速分散,“转道出口”趋势愈发明显。
面对中国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美国不得不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遏制中国出口优势,重点在于严格执行“原产地规则”,并对转运国施加压力,迫使它们在依附中国与保住美国市场之间做出抉择。鉴于这些邻国的地缘战略价值,中美围绕它们的竞争日趋激烈。
4月8日至9日,大陆政府中央召开周边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中国政府随即展开魅力外交攻势,力求争取邻国对中国的倾斜。越南成为中美争夺的最大焦点。4月15日,越南与中国签署45项合作协议,但同日发布严厉政令打击对美非法转运。紧接着,越南加快深化与美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采购F-16战机和C-130军事运输机等防务领域取得实质进展。
尽管中国积极争取周边国家支持,多数邻国却不愿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反而主动与美方谈判,调降对美关税以换取制裁宽松。这一现实深刻揭示中国在拉拢周边国家“选边站队”上的巨大困境。
“彻底重置”:要里子不要面子
这一局势将中国出口企业逼至生死边缘。自4月2日起,美国对华关税迅速攀升至54%,中方随即反制,最终导致美方对中国产品的加征税率在4月11日升至145%,几近互相禁运的极端状态。然而,美国并不打算全面切断对华贸易,真实意图是推进战略脱钩——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而非彻底脱钩,对中国庞大市场的兴趣始终不减。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抛出“彻底重置”(total reset)中美经贸关系的构想,核心目标是迫使中国接受更大的关税差,从而压缩贸易顺差,推动双边贸易趋于平衡。
自2017年首次执政以来,特朗普迅速将贸易问题置于美国外交核心位置。他首次明确将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挂钩,认为长期的贸易逆差侵蚀制造业、摧毁工人岗位,最终削弱美国经济与国防根基,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他眼中,贸易逆差即经济侵略,而中国作为逆差最大来源国,自然成为头号敌手。
随着中美脱钩趋势加剧,双边贸易额显著缩减,中国对美顺差虽连年下降,但在2024年,尽管顶着20%的高关税压力,仍实现2954亿美元(约3830亿新元)的顺差。对一个任期仅有四年的总统而言,这一结果不可接受,特朗普必须动用更极端的手段来压制贸易逆差,否则难以兑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承诺。
面对“不跪”的中国,特朗普态度反复并不令人意外。美国历来重实利、轻颜面,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更不执着于形式。他将关税推高至近乎荒唐的禁运水平,实为制造巨大心理压力,在未来谈判中占据先机。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发起此次谈判时已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他在针对“转运国”的外围关税战中取得关键突破,使中国陷入孤立无援;另一方面,中国内需疲软、内循环不畅,仍须依赖外需作为经济支撑。特朗普自信地宣称,关税战“已让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并确信中国终将屈服于美方压力,回到谈判桌前。
此次谈判中,特朗普成功迫使中国接受对美极为有利的“关税差”安排。不仅如此,在接下来三个月“暂停期”内,美国几乎掌握全部主动权:若贸易逆差未如预期缩小,美方可随时恢复高关税。与此同时,即将启动的正式谈判不仅会固化2020年1月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成果,更可能推进第二阶段谈判,将产业补贴纳入核心议题,试图迫使中国完成结构性调整。在这段观察期内,任何不符美方预期的贸易结果,均可被拿来作为新一轮施压中国、要求进一步开放市场乃至放弃关键产业政策的筹码。
特朗普大战略:逆转“殖民关系”
不少评论认为,特朗普不想与中国爆发热战,而是意图通过经济战迫使对手低头,实现兵不血刃的胜利。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既非孤立主义,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去全球化,而是一场打着“公平贸易”旗号,实则强行重构全球分工格局的战略博弈。根本目标,是借助关税武器重振美国制造业,重建国家的工业与国防基础,扭转美国优先阵营(如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深感忧虑的趋势:美国正陷入与强大对手(如中国)之间不对称且危险的“殖民关系”。
因此,特朗普在关税战中表现出的“前倨后恭”,更多是一种谈判策略,而非立场动摇。他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始终冷静而坚定。从实际效果看,特朗普政府已在关键方向上初步达成目标:通过扩大关税差,压缩中美贸易不平衡,为美国产业创造喘息空间。所谓“彻底重置”,不仅是关税结构的再造,更是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强制性工程。譬如,在日内瓦谈判之后,中国放松对稀土初级产品的出口管制,并允许美资进入此前封闭的关键领域。
但与此同时,美国并未在高技术出口方面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而是持续强化对华科技封锁,牢牢掌控战略制高点。这种“只进不退”的政策路径,正是特朗普“重塑经贸关系”的真实写照——他要的不是均衡对等,而是结构性主导。
自主发展还是依附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日内瓦会谈不过是暂缓危机的喘息期,远未解除危机本身。美国纠正全球失衡是迟早的事情,此次美方展现出的意志之坚定、手段之激烈,表明“全球失衡”已被视为不可回避的核心挑战。这也再次戳破“全球化神话”——中国依赖全球化崛起的发展模式,终将触及“增长的极限”。这一现实,充分印证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1992年的先见之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终究必须依靠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早在1998年,中国已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方向,然而20余年来成效有限。问题不在工具匮乏,而在于始终回避刚性内需不足的制度根源。若不能果断启动政治体制改革,迫使权贵集团让利于民,建立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庞大的内需潜力就难以真正释放,自主内循环也只能停留在纸面。如此一来,中国就只能继续倚重外需,尤其是依赖美国这个最大市场,在发展战略上始终陷于被动,受制于人。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现代化的成败,已系于一线之间。特朗普政府正以高关税和产业政策并举的组合拳(正如莱特希泽所形容,是“汉密尔顿主义与杰斐逊主义的混合体”),全力推动美国再工业化;与此同时,美方则不断压缩中国的产业政策空间,挑战中国的经济主权。特朗普所谓“彻底重置”中美经贸关系,真正图谋正如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所透露:推动整个中国“上海自贸区化”,也就是彻底的买办化。中国必须高度警醒:倘若不能坚定推进真正有利于多数国民利益的政治经济改革,则难以避免在经济外交中陷入日益被动的困局,最终不得不以牺牲发展权与政策自主权,换取短暂的外部市场稳定。这种战略性让步的代价,不仅将葬送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历史机遇,更可能使国家滑向“拉美化”的轨道,陷入真正的“殖民关系”,沦为美国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惟有直面挑战,摒弃虚骄自大,坚定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由“依附发展”向“自主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挺直腰杆,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一条具有战略定力、制度韧性与人民根基的现代化新路。
作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