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就职周年两岸态度趋缓?学者:因应中美变数战术性回应

台湾赖清德星期二(5月20日)就职周年谈话罕见未提及两岸问题,中国大陆也未点名批评赖清德,不少观点因此认为两岸释出缓和信号。但台湾学者分析,这只是中美关系未定之际,台海两岸的战术性回应。

赖清德星期二在就职一周年谈话中,罕见地未着墨两岸关系,仅在媒体提问环节提到,他坚定追求和平,侵略者才是和平破坏者,但只要在对等尊严状态下,“台湾很乐意与中国交流合作”。

当天晚间,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陈斌华发布新闻稿,对赖清德谈话作出回应,全篇以“台湾地区领导人”一词称呼赖清德,并未像先前点名批评。

不过,针对赖清德提出的“对等、尊严、交流、合作”,新闻稿强调,这是企图在“新两国论”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对话,“这种两面手法了无新意,枉费心机,注定失败”。

新闻稿并重申,要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协商对话才有基础。

台湾政府的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邱垂正星期三(5月21日)受访时则称,陆方的说法是“旧的、僵化的思维基调”。

他并呼吁北京,务实面对“中华民国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两岸互不隶属的客观事实与台海现状”。

另外,这次就职周年谈话前,赖清德接受台湾媒体专访时否认要“脱中入北”,强调他的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一直都是立足台湾、布局全球,而布局全球当然包括中国大陆在内。

因此,不少台湾媒体认为,两岸在赖清德就职周年的互动有缓和的苗头。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星期二在一场研讨会上,也肯定赖清德这次未提“新两国论”“境外敌对势力”等表述,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务实及弹性做法。

国民党国际事务部主任黄介正接受媒体访问时则分析,赖清德可能是没有什么特别想要对大陆说的话;也可能有外力告诉他,海峡情势严峻,“如果他的立场会引起两岸更多的争议,是不是这个场合就不要讲了”。

他认为,从概率来看,后者的可能性会比较高。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信贤星期三则在该中心举办的座谈会上研判,不论对台北或北京而言,现在最大的不确定因素都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他认为,这次双方展现相对缓和的态度,是在面对各自外部最大不确定状况底下的“各取所需”。

王信贤也提到,陆方最高层级尚未对赖清德谈话定调,国台办暂时以重申过往基调作为回应,战术强度上属于中低层级,但北京对赖清德的台独定性不会改变。

政大国关中心副研究员曾伟峰则认为,特朗普上台至今,中美关系未定,台湾存在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期,赖清德过去这段时间也抛出许多关于两岸关系定位的论述,包括定调中国大陆为“境外敌对势力”等。

但他强调,随着未来中美元首会面,两强达成共识,台湾的战略自主势必受到限缩。

另一方面,台湾淡江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星期二出席马英九基金会举办的研讨会时研判,大陆对台政策如有重大的宣示跟改变,必然出自国家领导人的亲口宣示。

因此,他认为,从现在开始到今年秋天,是两岸关系必须关注的时期,因为中间会涉及中美领导人通话、会面,以及与两岸定位有关的台湾光复80周年,届时的表态必然都会触及台湾问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