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开始动工填土准备兴建的樟宜机场,自1981年7月1日第一搭客大厦启用以来,一直是新加坡的骄傲。在2010年代的需求评估与总体规划下,第五搭客大厦(T5)应运而生,期间经历冠病疫情的重新评估,在不见尽头的疫情期间,一度有声音质疑该不该停止T5计划。在政府对国际大势与全局的评估下,这一想法没有成为主流,规划团队反而利用疫情停工的两年,在T5原计划中纳入更多优化与灵活的设计理念。
黄循财总理在5月14日为T5主持动土仪式时感性地指出,这是个横跨多年和多届政府的项目,新加坡之所以大胆地进行这个项目,是因为敢于梦想和设定远大的目标。
T5的规模超过现有整个樟宜机场的面积,是因应未来需求、具备高科技的巨无霸机场,也衔接新加坡各种交通工具,满足四通八达的交通需求;与此同时,它充分纳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供温馨舒适的整体感觉,在规划上也照顾到人情味,包括年长者和行动不便的访客,让他们不会被它的规模吓倒、感到迷失或举步维艰。
虽然名义上是刚刚开工,但T5作为新加坡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整个规划过程反映的是前瞻性和灵活度,同时不忘可持续性的综合理念,整个建设着眼于数十年或几代人的需求与利益,预计在2030年代中期启用后,整个机场吞吐量可达1亿4000万人次。虽然如此,一个庞大项目的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项目本身。樟宜机场的成就能有多高,能在多大程度上造福新加坡人,取决于新加坡的整体竞争力与本区域的发展。
本区域几个其他航空枢纽都在扩建升级,拥抱亚洲经济发展的机遇,新加坡也不能掉以轻心。眼下,印太地区积极扩展和改进机场设施的竞争者,潜力都不容小觑。离我们很近的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去年启用,第二客运大楼今年将启用,年吞吐量可以达到1亿2000万人次;曼谷正在兴建第四跑道,目标是2032年吞吐量达到1亿5000万人次,这两个机场对我们都带来直接的竞争。韩国的仁川机场正在扩建、越南河内的第二航站楼明年完成扩建,越南也提出要在2030年拥有14个国际机场的总体规划。此外,中东地区作为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中转,阿拉伯国家也都雄心勃勃,在机场投资与服务体验的提升方面不断改进。
国际航空业的竞争就是纯粹商业竞争,任你百年老店,名号再大,只要相比之下的效率下滑,服务滞后,不进则退,或安全保障不足,随时就会被国际市场抛弃。因此,在周边竞争者纷纷崛起的情况下,新加坡必须在我们原有的计划下,乘区域发展的东风,飞得更高。作为领先的航空枢纽和转运中心,即便各种费用不低,旅游资源有限,我们也要设法保持品牌的闪亮,持续对航空业者和旅客具有吸引力,这是永恒的挑战,必须发挥无限的创意,从整体设施所能带给国际用户的便利,到所能提供的客运和货运服务体验与效率,都将决定我们品牌受肯定的程度和回头率。
T5兴建期间除了要面对人力与建筑成本高昂、工程综合复杂度,也要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全球化逆风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演变,对我们会造成什么冲击,没人能够预知。在各种不确定之下,很多变数是所有国家都要共同面对的,航空业固然对国际客货运往来更敏感,但未必不能加以克服。要迎难而上,关键是我们必须善用已有的良好基础,凭借灵活的应变能力,积极扩大对外联系网,包括预计10年后将目前来往的160多个城市航线网络扩展到超过200个城市,保持新加坡在航运与国际商贸领域的重要性与关联性。同时,在成本、效率与客服体验等方面,继续做到“最佳转机体验”等口碑,才能尽可能地延伸我们的天际线,突破岛国发展的天花板,化解各种看似不可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