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因应2019年香港反修例风波,于2020年颁布《香港国安法》,在上个月刚好踏入五周年。随着《香港国安法》落地生根,香港社会过去五年已经逐渐恢复稳定,充斥激进暴力的社会运动不复见。不过最近发生的一起案件,却揭示香港的国家安全隐患出现新的形态。
事缘,香港警察国安处上周三(7月9日)拘捕四名“香港民主建国联盟”成员,当中一人只有15岁。案情披露,该组织的行动纲领包括“光复香港”,甚至有临时“国旗国歌”,又声称会为在外国的港人提供军事训练,涉嫌串谋颠覆国家政权。
翻查“香港民主建国联盟”的脸书专页,追踪人数只有60多人,并不为港人熟悉。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组织党魁兼发起人姜嘉伟前几年已经移居海外,并于去年在台北透过社交平台宣布成立“香港民主建国联盟”。换言之,该起案件印证了境外港人组织一直有预谋地策动在香港的支持者,进行颠覆政府活动。
回想2019年,数以十万计港人参与反修例运动,风头一时无两。时隔五年,一批又一批反对派支持者已先后移居海外。不少人对香港仍然念念不忘,近年安顿生活之余,也活跃参与不同的活动,用不同的抗争方式继续和北京对抗。
例如移居英国的一批港人,今年以来已经发起四次集会,聚集于旧皇家铸币厂外示威,反对中国在伦敦重置超级大使馆计划。每次活动都吸引了约千人参加。有参与集会的港人甚至声言,只要英国政府没有明确表态拒绝中方申请,将会持续参与有关反对的集会与行动。
至于一些前香港民主派的头面人物,例如许智峰及任建峰就在澳洲分别加入自由党与工党,不时与澳洲外交部长黄英贤或者各政党议员会面,推动制裁香港官员的议题,以及积极游说澳洲政府与中国抗衡。
早前在加拿大国会选举,被香港国安处悬红通缉的前无线电视艺人郑敬基,也代表在野保守党参选多伦多一个选区。虽然郑敬基最后的得票落后自由党候选人逾4000票败选,但也成功通过参选,凝聚了近年移居加拿大的一批香港人,坚定了反抗香港政府的决心。
综括而言,自从《香港国安法》出台后,许多反对派人物离港甚至潜逃,不少人至今依然选择“硬对抗”,持续进行作各种抗争活动。但这批旅居海外的香港反对派人士,近些年也面临多重困境,声势大不如前。
一是他们背井离乡,除了要面对经济压力,寄人篱下也有诸多限制。当美国人在社会或者网络上公然激辩特朗普政府的施政争议,或者以色列对加沙地区的军事行径,这些声称追求民主自由的港人,只能保持沉默。
二是随着国际政治气候变化,欧美国家对香港的关注度日益下降,香港议题的“利用价值”越来越低。英国政府早前发表移民白皮书,建议大幅提高永久居留的门槛,港人申请永居的资格,随时要由目前的五年延长至10年。
至于美国,特朗普政府前段日子大刀阔斧精简多个部门,其中美国国际开发署被削逾80%开支,旗下“国家民主基金会”资助的一些在美的香港反对派组织也受到波及,无法继续营作。
在此情况之下,部分海外港人组织只能各施各法维持影响力,以争取外界援助。譬如,流亡海外的国安通缉犯袁弓夷,最近就举行首届所谓“香港议会”的选举,于海外投票“选出”一些“民选议员”,组成代表港人的自治议会,锐意要与港府对抗。但其操作粗糙,引起许多海外港人质疑动机不良,纷纷保持距离,令“香港议会”雷声大雨点小,陷入几乎无人关注的尴尬局面。
又如“香港民主建国联盟”的党魁姜嘉伟,自称“姜牧师”,其实只是一个网媒始创人兼记者。他所属的香港教会,曾经发表声明,澄清姜嘉伟只是在该会受洗,并非牧师。
这位假牧师前几年在香港因煽动意图作为罪,被判入狱八个月,出狱后移居台湾,继续以“牧师”名义活动,曾在台北因醉酒和人争执,被人用刀刺伤。
“姜牧师”后来在台湾成立“香港民主建国联盟”,以颠覆活动作招徕。不过台湾政府对姜嘉伟的言行也有保留,不批准他的居台申请。这位满口大话的“姜牧师”,最后只好转赴日本和加拿大,在网上吸收香港信众,遥控他们在香港搞事。
近年香港政治局面大致平静,大部分港人已接受政治现实。相反,海外的香港反对派依然“硬对抗”,在网上高调评论香港时政,以及持续搞游行、集会。有人为了刷存在感,更不惜在网上鼓动港人对港府不满,搞颠覆、分裂的行动。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息,未来几年港府和海外反对派的博弈将会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