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西贝深陷预制菜风暴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中国科技创业者、网红罗永浩上星期三(9月10日)一条吐槽西北菜连锁餐厅西贝的微博,在中国舆论场引爆预制菜风波。

这场持续五天的舆论战,以西贝星期一(15日)发道歉信、罗永浩决定放弃追究西贝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关于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和企业公关的全民讨论,仍在持续发酵。

西贝的“自杀式”公关

面对罗永浩的吐槽,西贝创办人贾国龙气得跳脚,不仅亲上火线反驳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还动员1万8000名员工向罗永浩开战,扬言起诉罗永浩,“生意可以不做,但官司一定要打。这是个是非问题,谁对谁错一定要搞明白。”

贾国龙也顺势推出“罗永浩菜单”,并广邀顾客走进全国分店后厨,参观菜品制作全程,试图向媒体和消费者展现透明。

西贝陷入预制菜风暴后,创办人贾国龙亲上火线反驳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扬言要起诉网红罗永浩。(互联网)

没想到,这番逆向操作适得其反。西贝后厨迅速被曝光大量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让门店生意断崖式下滑,日损近300万元,西贝北京最大门店堂食客流骤降七成。

深陷预制菜风波的西贝,生意上周以来出现断崖式下滑,日损近300万元人民币,西贝北京最大门店堂食客流骤降七成。(互联网)

多家地方媒体在开放首日,纷纷到西贝分店采访,发现餐厅有多款冷冻、预制菜品。例如,门店的葱香烤鱼原料为保质期18个月的腌制冷冻鱼,莜面的酱料也是冷冻的牛肉酱,还有保质期24个月的羊前腿和西兰花等。有厨师长甚至承认部分菜品隔夜卖。

西贝被媒体发现大量使用冷冻预制食材。(互联网)

还有网民在直播中发现,西贝有后厨员工用煮食用的漏勺疏通下水道,打捞汙水中的残渣。西贝在媒体直播中也被发现使用转基因大豆油。

网民在直播中发现,西贝有后厨员工用煮食用的漏勺疏通下水道,打捞汙水中的残渣。(互联网)

西贝开放后厨参观的操作,被网民调侃为“大型翻车现场”、“自杀式公关案例”。面对不减反增的舆论压力,西贝星期天(14日)中午紧急喊停全部分店的后厨参观。

事实上,罗永浩已在上周六(13日)晚主动停战,称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隔天在公司微信群中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再度激化双方矛盾。罗永浩回怼:“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

西贝星期一发布道歉信,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较大差异”,会尽可能把中央厨房的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并承诺在10月1日前完成九大调整,包括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牛肉饼、烤羊肉串等八道菜调整为门店现做。

道歉声明中还引述贾国龙的说法:“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西贝今后将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

但这番表述也引起舆论反弹,有网民反问:“顾客虐你什么了?是吃饭不给钱了,还是侮辱你了?”

围绕预制菜的争议

撇开西贝的“自杀式”公关,这场舆论争议的两大焦点,其实是预制菜的标准和安全性,以及餐饮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定价合理性。

在中国政策支持下,预制菜行业在2019年前后快速发展,2023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2024年市场规模高达4850亿元,预计今年突破6000亿元。

尽管预制菜被中国各大连锁品牌餐饮企业广泛使用,但由于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法例尚未出台,不少公众认为预制菜不新鲜甚至不卫生。

中国数据咨询公司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四分一的消费者表示对预制菜“不放心”,超过七成消费者在点餐时,希望清楚知道食材是现做还是预制。

贾国龙一再强调,“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而预制菜是成品。

他以做鱼香肉丝为例解释:“如果是在中央厨房炒好、冷冻,到门店加热出餐这叫预制菜。如果把肉切成丝,甚至肉丝过了油,但是烹饪、下料等炒菜流程在门店完成的,不叫预制菜。”

中国国家市监总局、国家卫健委等六个部委去年3月联合发布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因此,西贝部分菜品可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

澎湃新闻引述央视市场研究总经理虞坚指出,中央厨房配送的餐食不归类为预制菜,与大众普遍认知中“带包装、经预加工的食品即预制菜”的概念,存在明显差距,可能难以被公众接受。目前舆论矛盾在于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化诉求持续升温。

多家中央级官媒上周末也就这场预制菜风波发声。

新华社上周六发表题为《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的评论,指预制菜长期以来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就令消费者对预制菜心里没底。

《人民日报》微博上周日则发布“人民微评”称,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餐饮业发展,既要追求高效便捷,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需。

另据《第一财经》披露,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定义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禁止餐厅“预制扮现炒”。

报道引述参与起草的专家指出,与现行地方标准相比,国家标准条款更聚焦“食品安全底线”,为监管执法提供依据。

业内人士估计,预制菜国家标准预计会加强“防腐剂禁令”和“冷链升级”等两项要求,成本估计会因此提高15%至30%。中小工厂若无法承担改造费用,可能在新规生效后两年内被并购或退出;龙头品牌则有望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占率。

另一方面,支持罗永浩的网民认为,西贝的问题不在于是否算预制菜,而是价格偏高。

罗永浩9月12日晚在直播中指出,西贝是“所有卖预制菜餐厅里最贵的”。他举例,西贝的古法戗面馒头每个售价21元,而“黑珍珠一钻餐厅”鲁彩的包子每个售价16元,“米其林两星餐厅”鲁上鲁的包子每个售价28元。

新华社评论也指出,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在中国民众普遍对预制菜不放心的大背景下,西贝在这场争议中本就处于下风,老板还亲自主导灾难性的公关危机,要重拾消费者信心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其他使用预制食材但标榜现炒的连锁餐厅,西贝的反面教材或许会为他们敲响一记警钟;对于中国食品行业和消费者而言,围绕预制菜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