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格局中,新加坡坚持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通过积极外交,充当一个“诚实的中介”,这才是新加坡更值得这两个大国正视和珍惜的独特价值。
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星期四(10月9日)在亚洲前瞻峰会外交政策论坛上,与《海峡时报》总编辑何仲伟对话时,阐述了新加坡要如何在中美竞争加剧的局势下确立并维持立场。
尚穆根指出,选边是被动的选择;新加坡采取的是主动外交,即思考如何在不必选边的情况下,与中美保持友好关系。但前提是,新加坡必须先了解自身在贸易、经济与安全方面所处的位置,才知道自己能作出哪些选择。
就贸易投资方面,美国是新加坡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中国则已连续12年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尚穆根说,无论中美,新加坡都不可能切割,“就像问你哪只眼睛更重要?除非一只已经瞎了。”
论经济与防务安全,他指出,新加坡在经济安全上与中美都密切相连,而军事安全则依赖美国与西方,新加坡的主权威胁不来自中美,而维护国家主权还得靠美国和西方提供军备,眼下尚无可行的替代方案。
尚穆根指出,对中美而言,新加坡既无土地也无天然资源,人口规模也微不足道,没多少需要拉拢的理由。那我们的独特价值究竟何在?
“新加坡的价值,其实在于充当一个‘诚实的中介’(honest broker)。我们发出的声音,在亚细安、小国论坛、乃至联合国,都有分量。一旦我们成为任何一方的附庸,我们对他们还有什么价值?谁还理你说了什么?”
中美关系破裂濒临战争之际 新加坡才会被迫选边
尚穆根认为,真正会迫使新加坡“选边”的情形,只有在中美关系完全破裂、濒临战争时才会出现。但他强调,两个超级大国都具备“确保相互毁灭乃至摧毁全世界”的能力,大家只能寄望理性占上风,中美永远不会走到这一步。
“在那之前,新加坡将继续采取现行的积极外交,较不省事也更为艰难,在每个议题、每项事务,一项项地与双方打交道,重要的是保持灵活,持续深思。”
至于随着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逐渐松动,政府是否面对舆论压力,呼吁政府在政治或经济上向中国靠拢?尚穆根强调,政府必须发挥引领作用,而非迎合民意。
“代议民主并不意味着政府只说公众想听的话,有时也要说出不受欢迎但符合国家利益的立场,并向民众解释原因。如果一味顺从多数意见,国家可能重蹈西方社会的覆辙。”
国人对中国好感度提升 更须认清首要身份是新加坡人
尚穆根提到,新加坡民众对中美两国的观感在过去十年间出现明显变化。根据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新加坡人对美国的好感度从2014年的约八成降至2023年的一半;相较之下,中国的好感度则从72%上升至77%,并持续高于美国。
他分析,这一变化反映出民众对中国发展的实际观察。“中国在40多年间让9亿人脱贫,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尚穆根指出,对中国观感日趋正面的群体当中,包括一些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商界人士,他们更倾向从中国的视角看待国际事务。这种现象本身并没有错,但他提醒国人,首要身份是新加坡人。

他说,新加坡在不同议题上可能分别与美中两国立场不一致,政府应坚持立场并说服公众,而非一味迎合民意。
“如果国家主权的意义远超于一面国旗、联合国的一席,那一个诚实的政府必须让人民明白,在某些议题上,新加坡的立场与中美两国并不完全相同……这个任务并不容易,但只要目标清晰,就必须坚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