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在外交领域寻找突破口,以提升他作为交易达成者及和平缔造者的声誉。学者认为,今年4月宣布对等关税以来,特朗普意识到中国也有反制美国的筹码,例如稀土出口。因此,在他看来,中国已经从一个可以利用的突破口,变成了一个必须管控的风险。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星期二(9月16日)在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的“解读特朗普的中国战略”专题研讨会上,如此分析。
也是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客座资深研究员的何瑞恩指出,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宫,采取非常个人化、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他刻意这么做,部分原因是认为在第一次担任总统期间,太多关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决策,是在他不知情或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做出的。”
何瑞恩曾在前总统奥巴马任内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管。他认为,相对于乌克兰、以色列、伊朗、重塑国际贸易秩序及加强美国本土的防御能力,对华政策并非特朗普上任八个月来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中国问题并不为大多数美国人所关切;另一方面,中美关系明显缺乏重大突破。
何瑞恩说:“特朗普一直专注寻找可以制胜或突破的点,以提升自己作为交易达成者及和平缔造者的声誉。当他审视美中关系时,他不认为这是可行的选项之一。”
特朗普今年4月宣布对等关税,过后跟中国互相加征关税,对华关税一度叠加至145%。何瑞恩指出,美国这么做是预期对中国有优势,中国经济疲软,如果施加足够压力,北京会被迫屈服。但特朗普发现,中国可以利用稀土出口作为筹码反制美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已经从特朗普认为可以抓住的一个机会,变成一个必须在未来加以管控的风险。”
不过,这不意味着美国不希望和中国达成任何协议或不作为。重新平衡美中贸易关系,是特朗普首要关注的重点。切断芬太尼从中国流入美国、遣返来自中国的无证移民,以及减少美国依赖中国进口稀土,都是他希望做到的。尤其是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国,被特朗普视为是向支持者兑现承诺。
据此,可以合理预期,特朗普不会把在亚洲与中国的安全竞争,作为美国政策的首要目标。何瑞恩直言:“他(指特朗普)不会在亚洲推行‘亚洲版北约’来对抗中国。他本来就不喜欢原有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特朗普个人至上的决策风格,也让何瑞恩预测他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不会采取一种线性策略。“他会随时评估机会和风险,同时采取进攻和防守的行动。因此,我预计中国对于任何与特朗普达成的协议是否长期有效,会保持警惕。”
何瑞恩形容特朗普是一位“奇特”的人物,其他美国领导人与中国互动,没人可以像他这样打破传统。“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能否在他卸任后继续保持下去,我是抱持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