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选学校领袖不久前到报业中心参观,还与报馆高级编辑和主任对话。在交流中,一位校长向报馆代表提出问题:你们学习华文的过程是怎样的?怎么对这个语言文化产生兴趣?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年你教育我的事》(简称《那些年》)视频播客系列的画面。
配合建国60年,华文媒体集团年初启动一整年的谢师宴项目。目的是为了向在建国历程中,默默耕耘的华文教师,以及曾用华文教导数理史地等学科的教师致敬。
7月30日在《联合早报》平台上线的《那些年》是其中一个内容成品。这个系列以师生对谈的方式呈现,通过交心的谈话,带领受众回味或认识“那些年”的校园生活。为了营造氛围,制作团队请来宾尽可能准备一件能代表师生情谊的物件上节目。
有趣的是,两组师生带了厚厚的词典或字典来。
一组是退休校长吴中博和他的淡马锡初级学院学生、艾迪技术创新公司总裁陈家才博士。吴中博1977年在淡初教经济和地理,原以华语教学,因教育部推行统一源流政策,隔年得改用英语授课。为了应付转变,英语字典成了他的“救星”。作为学生,陈家才也须依赖英汉双解词典来克服挑战。
一师一徒,在教育转型期的时代,各自凭借毅力与韧性迎战逆境,师徒之情就这样延续数十年不减。
另一组师生是南洋艺术学院院长苏惠兰和她在圣尼各拉女校的同窗、星展集团总裁陈淑珊和她们的老师潘英华。作为特别辅助计划(SAP)于1979年落实后的第二批学生,苏惠兰与陈淑珊回忆起当年必须兼顾双语学习的艰难,不约而同带了以前“背成语”用的词典来。从她们的欢声笑语中,没有一丝对老师“填鸭式”教学法的埋怨,尽是感激。
让我最有共鸣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风湿病科高级顾问医生刘丹青,和共和理工学院国际关系处高级经理汤雁凌的分享。
刘丹青当年在华中初级学院仅待了三个月,却对教导他的冯焕好老师印象深刻,还把老师批改过的作文收藏起来。看到他感念老师给他留下的作文评语,我也想起自己的老师在作文后面留下的诸多观察与建议。那些评语曾让我倍感鼓舞、温馨或惭愧(错别字为什么那么多)……而这些都是激励我不断奋进的动力。
莱佛士女中校友汤雁凌因林振南老师生动的教学,一生热爱华文。她携带当年使用的课本,叙述自己在开学前就迫不及待把课本先看完。对现在的许多学子而言,这听起来想必很不可思议,但我以前也是如此。不仅急着阅读《荆轲刺秦王》《风筝》《背影》等篇章,更期待上课,听老师把这些故事更深层的意义教授给我们。
林振南老师在视频中说了一句我非常认同的话:当教师要有耐心,因为须要等待10年、20年,甚至是30年才能看到努力的成果。
究竟是什么会让人爱上一个语文、爱上一个文化,有很多原因,但在新加坡谈华文教育,教师的角色总是异常关键。这难免会让一些教师觉得很沉重,但希望教师能持之以恒,继续播种和努力灌溉。教师节即将到来,祝愿所有教师,尤其是华文教师,教师节快乐,你们辛苦了!
(作者是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