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和生儿育女的幸福与乐趣都是人伦独有特殊情感,当过多的经济计算和社会压力牵涉其中,可能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这些关系也慢慢跟着变质了。
上周的《早报星期天》中国特稿“谈婚嫁也有甲乙方枕边人如同合伙人”报道了最近中国社会兴起一些强调协商与自由的新型婚姻形式。男女双方不需要感情基础,协商后即步入婚姻。
之所以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近期看的中国短剧,简直就是“形婚”泛滥,男女主角多不是正常恋爱后结婚,而是在长辈催婚的压力下偶遇,于是双方签订协议,转身就到民政局领证结婚。剧情当然也是千篇一律地先婚后爱,浪漫收场。
为了求证这形婚的浪漫,我特意请教了身边来自中国的同事和友人,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你短剧看多了,这些剧情你也信?”
我原本以为戏如人生,那么多部短剧都如此拍摄,怕是社会上真的蛮多这样的例子,却原来都是演给我这种戏痴看的。
“其实,人们对婚姻还是很重视,找个假伴侣暂时应付还可以,但不会去领证,若真要结婚,考虑的东西可多了。”
结婚是人生大事,不论是性格、感情、家庭背景、经济能力等都需要一番考量。
尤其是对经济能力的要求,近年来中国还衍生了所谓的结婚“三大件”:车子、房子和彩礼。车子或许只是加分项,但房子和彩礼在很多时候却是必须的。
顺口问了友人若对方没钱没房没车,她会愿意嫁吗?她相当笃定地回答:“不会。”
也许是担心孩子在婚姻路上输在竞争力,中国许多父母都把儿子的婚房和彩礼视为责任与义务。结果很多家庭为了给儿子娶媳妇,掏空毕生积蓄,甚至背负巨额债务,“因婚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导致许多父母晚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儿子和女儿在心态上也开始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现在有一种说法,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为他未来娶妻攒钱,目标是攒够房子、车子、彩礼。而生女儿则被戏称为“招商银行”——虽然养育成本与儿子无异,但至少在婚嫁过程中,父母不须要承担购置婚房和天价彩礼的压力,反而还有彩礼入账,更划算也更省心。
这种因儿子结婚成本过高而催生出的“生女儿偏好”,并不是说传统的重男轻女现象的转变,实际上它只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经济理性”对“传统观念”的倒逼。
健康的社会应该是摆脱对性别的任何偏好,如果从“重男轻女”极端地转向“重女轻男”,本质上仍然是性别歧视,只是对象换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现象: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结出的“高成本婚姻”的苦果,最终反过来吞噬了这种思想本身。
其实,儿子是“建设银行”,女儿为“招商银行”,虽说是坊间戏言,但某种程度上却折射出功利主义家庭观与性别物化的倾向。“建设”与“招商”二词,透露着商业社会的算计,也抹杀了亲情本该有的温度与无私。
再回到短剧里的浪漫形婚。为了戏剧效果,剧情总是把“有情人终成眷属”,硬生生变成“眷属终成有情人”,牵动观众对爱情的美好寄望和设想。且不论当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形婚将婚姻制度工具化,使它沦为各取所需的权柄,抽空了婚姻的精神内核,长此以往肯定会削弱婚姻的庄严和公信力。
而且不是每段形婚都会有童话般的结局,如果两个没感情的人被这关系牢牢捆绑,难以再和他人发展真实恋情,错失获得真正幸福的机会,那会是终身的遗憾。
(作者是《联合早报》多媒体编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