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国庆庆典到了尾声全体肃立唱国歌时,透过电视屏幕,一名表演者的大特写镜头顿成话题。
表演者脸上似是汗水交织着泪水,激动地仰望国旗,再闭上眼睛试图控制情绪的模样,在网上被戏称为“谁都比不上他爱国”!
其实,任何新加坡人身在国庆庆典现场,都会被整个场合营造的热情高涨爱国气氛所感动。
《联合早报》一名摄影同事就说,凡是出席过国庆庆典的人,在唱国歌的那一刻,都会为新加坡的成就感到骄傲。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喜悦和感激”。他不无感慨又感激地说,今年是他采访国庆的第38个年头,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但总感受到在新加坡出生是福气。
记得当年还是记者时,采访了几年的国庆庆典,第一年感觉新鲜,但过后老觉得来来去去内容变化不大,表演环节往往从“一个小渔村”开始,然后以展望未来作为结束。去观看彩排,甚至是预演时,心中没有特别感动;可是一到采访国庆当天的正式演出,看到国旗掠过上空,总统总理莅临、海陆空三军以及警察部队和民防部队等步操队伍越过检阅台、节目结尾的唱国歌、念信约,加上爱国歌曲大合唱与烟花绽放,心中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澎湃,也曾经莫名地掉泪。
非常认同同事所说的生在新加坡是福气。不过,这份福气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一代一代的国人与历届政府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刻苦耕耘而得到的福报。
8月的另一场重头戏是国庆群众大会。黄循财总理今年的演讲,聚焦在五个方面:经济、青年、乐龄人士、未来计划以及新加坡精神,阐明如何与新加坡人一起携手同行未来的路。
其中,总理提到我们的国家信约以“我们是新加坡公民”开始,不是“我”(me),是“我们”(we),以此引申出新加坡要建立的是一个以“我们优先”的社会,不是个只考虑“我”自己的社会。
是什么原因须要一再提醒国人保有彼此信任、互助互爱的新加坡精神的重要性?是为了趁建国60周年之际,激发人民更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或是察觉我们的社会存在难以明言的断层线,一个不留神就会导致国家走向衰落?又或者社会越来越往个人主义趋势发展,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对国家发展的参与感和对社会的关怀越来越薄弱?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国泰民安,让国人感到自豪,但无可否认,国家发展到现阶段,社会流动性是否会停滞、贫富差距会否越来越大,成了人们担忧与关注的课题。
鼓励人民自动自发,开展自下而上的活动,关心周边的人,不要养成“凡事政府会解决”的心态,是每个人可以尝试去做的。如此一来,将有助于社会建立在一个富有同理心和怜悯心的基础上。不过,必须强调的是,彼此的扶持、不吝于分享成果,应该是如国家信约所强调的:不分种族、言语、宗教。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感于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几天前公布的调查中,虽然超过八成(86.7%)受访者觉得,身为“新加坡人”是构成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含“重要”和“最重要”因素),占比高于过去两轮的调查,但单从族群来看,各族在国籍认同上的差异颇大。把国籍视为身份认同最重要因素方面,华族以40.5%居首,其他依序是印度族、其他族群和马来族。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有宗教信仰的受访者中,回教徒和基督徒最有可能把宗教置于身份认同的首位,48.2%受访回教徒认为,宗教对他们而言是最重要的,基督徒有36.2%。相较之下,佛教徒只有3.4%。反之,认为国籍最重要的回教徒只有15.7%;基督徒30.9%;佛教徒40.5%。
作为一个世俗国家,我们理应以国家为重,而不是以任何一个宗教为先。然而,当今世界各地宗教保守势力抬头,这种宗教重于国籍的身份认同,会否逐渐撕裂我们的社会?
身份认同与爱国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不过,一旦国家有难,并与个人视为最重要的身份认同因素产生冲突时,如何取舍肯定非常让人纠结。
即使“我”乐意照顾“我们”,如果这个“我们”却局限在同族人或同个宗教信仰的群体,这样的“我们”,对新加坡还有意义吗?
希望黄总理的这句“我们”,能起到发聋振聩之效,但在越来越在乎“我”的时代,若要使它内化成新加坡人的特质,就有必要自小从家庭和学校做起,以不受种族与宗教信仰左右的方式,鼓励人们身体力行。
说易行难,却仍应竭力追求。别坏了同事的肺腑之言:生在新加坡是福气。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