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煇智:小一报名硝烟下的键盘战

今年小一报名程序尚未尘埃落定,网络上的讨论已悄然升温。社交媒体群组和留言区,成了家长匿名发泄焦虑与不满的平台。

我家老大明年升小一,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不免时常关注报名趋势:哪些学校超额,哪些阶段须抽签分配。

截至8月24日,报名程序已进入2C附加阶段,是整个流程的最后一环。若在这一阶段仍未获配学额,教育部将把学生分配至尚有空缺的学校。

过去几周,在脸书的家长群组中,不少在前阶段报不上学的家长焦急寻求对策,盼望提高在最后阶段的胜算;也有家长因未能报上心仪学校,把矛头指向制度,批评不够公平。

这种“不公平感”大多来自努力与结果落差所带来的心理失衡。有家长感叹:“为了孩子能报进名校,我们在他出生前就买下一公里内的房子,还报名做义工争取2B(阶段报名),参加社区活动到处帮忙,笑到下巴都发麻了。” 然而多年投入,最终却不敌抽签结果,让人难以释怀。

小一报名制度不仅关系到教育机会的分配,更牵动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校友情感的延续,乃至社会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教育部在制度设计上,试图回应多方关切,兼顾家庭便利、社区参与,以及公平机会。

然而,热门学校学额供不应求,使任何安排都难以让所有人满意。当家长努力与结果不成正比,就容易滋生不公感;对没有校友资源的家庭来说,更可能觉得先天处于劣势。

但必须承认,没有一套制度能令所有人满意,而复杂的程序,正是尝试在不同利益与公平原则之间寻找平衡。

事实上,教育部近年来陆续改革小一报名制度,包括自2022年起合并2A阶段,并预留40个学额给2C阶段,以保障无背景家庭的机会;2014年则规范住址规则,要求入学后至少居住30个月,防止“地址跳跃”。

这些改革虽扩大机会,但热门学校抽签与落选依旧难免,让投入心力却败给“运气”的家长难以心服。

正是这种对公平的无解矛盾,使匿名网络成为情绪宣泄口。一些孩子已入学或心态务实的家长,开始调侃甚至讽刺落选者:“住在名校旁边,不代表你就有一张黄金门票。”也有人质疑在2C阶段落选后抱怨制度的家长:“如果你那么在乎,为什么不在2B阶段就去做义工提高胜算?”

更令人担忧的是,讨论逐渐演变成对家庭背景与育儿方式的评判。一名家长甚至抱怨:“有些家长晚餐还给孩子喂薯条……凭什么能进我的学校?”这种带着优越感的言论,使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讨论偏离初衷,转向对家庭条件的主观评判。

小一报名固然考验家长的心态调适,但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应被视为一场决定胜负的竞争。学校分配无法决定孩子人生的成败,与其在网络上互相指责,不如把心力放在孩子升小学前的准备与成长。毕竟,教育的价值不在一时得失,小学只是孩子学习旅程的起点。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高级记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