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早晨,我循着大罗素街的石板路,走到大英博物馆正门,准备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约会。
这次相约的对象,是传说中由中国晋代画圣顾恺之所绘制的《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1903年入藏大英博物馆,是馆内最负盛名的中国书画藏品。入藏之时,这副古画已相当脆弱,并留下多次修补痕迹。1914年至1923年间,大英博物馆曾聘请日本工匠修复,将卷轴改装成镶板,以便展出,同时避免开合卷轴时的磨损。
然而,这一修复方案对绢质的画心造成损害。直到2013年完成新一轮修复之后,作品才勉强可以重新面世,但它已不适合频繁移动或暴露在光线下。放置画作的第91a号展厅,每年只开放六周时间,而且必须预约入场,每次观画限时10分钟。
在过去十余年里,我多次造访大英博物馆,对馆内的常设展品已相当熟悉。若非有限时的特展,我也不太会专程跑一趟。这一次恰逢休假赶上《女史箴图》的展期,所以才有这趟旅程。然而,在这段期待已久的旅程中,迎接我的不止有古画的风采,还有伦敦少见的酷热。
原来,作为一级历史建筑的大英博物馆,改造起来非常困难。建筑的规模和设计,也使得全面安装空调系统不切实际。此外,出于文物保护的考量,博物馆更倾向于对展品进行局部环境控制,也就是在展柜里面维持恒定的温湿度,而不是让整座建筑物都保持舒适宜人。
过去天气没有那么炎热,这些历史建筑物考虑更多的是保暖而不是通风,所以到了现在,这些建筑物只能靠摆放工业用风扇来保持空气流动。唯一的慰藉,是陈列希腊帕特农神庙雕塑残件的展馆,正好有着对外打开的大门通风换气,给展馆带来一丝凉意。
走出闷热的大英博物馆,到位于伦敦东郊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东仓库(V&A East Storehouse)参观,那扑面而来的冷气,简直是另一种时空。
东仓库所在的建筑,原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媒体中心,刚在今年5月31日对外开放。作为现代建筑,东仓库配备完善的空调系统,占地1万6000平方米的宏伟空间,存有超过25万件藏品以及35万册图书,分布在四层楼的空间中,以工业仓库式的开放货架陈列。
初入其间时,那一排排货架竟让我联想到宜家(IKEA)的展厅,只不过这里陈列的不是日常家具,而是世界各地的珍宝。
东仓库的参观者不仅能近距离观赏来自世界的艺术品,还能透过玻璃墙,看到修复与整理的全过程。展品没有主题分类,也缺乏说明文字,只有一个编号。若想进一步了解,可自行上网查询。
这样的设计,让参观过程变得像寻宝。你可能在转角不经意间,邂逅一件从未听闻的珍品,体验到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惊喜与自由。更有趣的是,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每隔半年便会更换一批藏品。这也为包括我在内的参观者,提供重访的理由。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