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边芳邻搬离后,单位门前的一排绿植不见了,走廊水泥地面的斑驳忽然变得鲜明,多年被花架遮蔽的狭长空间,露出遭忽略的痕迹。
那条走廊是我每日外出返家的必经之路。午夜下班拖着疲惫身躯经过那排绿植,沁人心脾的薄荷清香总能令我心情舒坦。
感谢芳邻曾经为我留下芬芳。花花草草散发的自然气息,有助促进人体内的多巴胺分泌,也让组屋生活多了一分赏心悦目的美感。
在新住户迁入之前,市镇理事会派来工人,修补已经露出破相的走廊。尽管他们费力冲刷,岁月的残迹还是难以抹去。记得不久前政府宣布,为屋契过半的组屋推出第二次家居改进计划,希望未来官方能把美化长廊的项目考虑在内,让老房子继续保留功能性,也让生活美学得到重视。
残迹的存在,或许是岁月要教我们看清生活的真相,学习与不完美共处,并从修补中找到意义。归根结底,那就是一种提醒:当绿植不在,与自然失联,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异样与缺失。
之前挨着墙沿摆放的石榴、迷迭香、班兰叶、薄荷等已搬走,走廊显得空荡荡,每天经过,心情难免失落。回望自家门前的花架子,一盆盆种的都是外形朴素、叶片肥厚的芦荟,略显单调,不够多样。然而,我内心还是骄傲的,因为第一盆芦荟是同事送的,它至今还被我养活着。
芦荟算是“懒人”植物,只要有适度光照,泥土干透才浇水,就能活得很好。长大后的芦荟长出小芽,可以分株繁殖。由于芦荟粗生易种,种植芦荟成为我与植物建立长期联系的起点,也激发我想尝试种植微型蔬菜的念头,因为门前有粮,心会更安。
看似只是家门前的一盆芦荟或几棵香葱,它们实际上承载着更广泛的意义——美化环境、抚慰心绪,也有助提升家庭对日常物资的自给意识。
美好感受、宜居生活、园艺与粮食供应,看似属于不同领域,实际上却彼此交织相扣。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思考,不仅有助于理解生存的意义,也为打造更理想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甚至在面对粮食危机时寻找应对之道,提供新的可能。
如今世界已经变得越发不可预测。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人们焦虑的不只是今天的生活,还有明天的饭碗,以及下一代的希望。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黄循财总理指出,新加坡故事的下一章,将在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世界中展开。
毋庸置疑,当国家面临更大挑战时,国人自然会依赖政府的政策稳住大方向。但在国家政策与体制措施之外,个人在乱世中如何自处也同样重要,其中有两个关键方面不可忽视:心理韧性与基本的粮食保障意识。
有吃有喝、身心安稳,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心理韧性是抵御不安的第一道防线,而粮食观念则是维系稳定生活的物质保障,二者兼具,助力抗压。因此,让国人意识到具备基本的种植技能有其必要,哪怕只是在门前种一棵芦荟、一盆香葱,或一株辣椒,都可以是人与绿植、人与生活建立联系的起点。
在国家层面,政府于2019年提出“30·30愿景”,目标是到2030年时,本地农业产量提升至可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其中20%来自蔬果,另10%来自鱼类和鸡蛋等蛋白质来源。虽然官方可能重新检讨这一目标,但是本地农产业者依然坚持不懈地为食品供应努力。水产养殖业近期更传出佳音——本土产的“一点虾”项目在酝酿半年多后,已正式在超市上架。这呼应黄总理所说的“前方的道路不会平坦,但我们不会坐以待毙”。在新加坡跨过花甲之槛,继续朝未来迈进之际,本土农业生产所取得的可贵成就值得欢呼,也应给予支持。
生活的安稳,可以从家门前的一点努力开始。一盆空心菜或一株番茄,虽然无法解决国家粮食问题,但相信能让一家一户因亲手栽种而心生踏实,也有助促成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为整座组屋的生活氛围添加温度与安定。
待哪天有空,我到超市逛逛,买些“一点虾”,再挑几把“新加坡农夫市集”生产的蔬菜,送给左边芳邻黄大姐。届时,家门前飘荡的不只是饭菜的香气,更是组屋生活的情趣,以及对本土农业的一分认同与支持。
(作者是《联合早报》数码编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