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气质(把我们维系在一起)!”
建国元勋拉惹勒南在1990年新加坡庆祝独立25周年纪念时,在一段访谈中的回应。他说,当年几位志同道合的政治理想青年若不是因各种机缘巧合而留在新加坡、结识,为共同理念和理想共事:“在非常动荡惊险的政治洪流中久经磨炼、站稳立场、长久奋斗,新加坡今天的历史面貌一定会很不相同。”
在新加坡自治到独立建国,先后担任文化部长、外交部长、劳工部长、第二副总理和总理公署高级部长的拉惹勒南,当时接受《新明日报》系列专访,访员资深媒体人、《新明日报》编辑(特别职务)冯仲汉问他,建国总理李光耀和他们几位建国元勋的关系,怎能维持超过30年,是共同的理想把他们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吗。这是肯定的。
拉惹勒南在访谈中不时有感历史的形成与演变,“最奇妙的是,历史上一些偶然凑合而成的事,是会演变成很重要的、决定性的发展”。就如自治、合并、分家到独立后必须自力更生的新加坡,而这过程中,政治领袖与民众能奋力为共同信念和目标排除小岛建国的万难是最最关键。
历史的偶然因素和客观环境,可以“听天由命”发展,但要成事和改变命运还是须事在人为的睿智和意志。1965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家,能在暗流汹涌的两地政治分歧与斗争中平安完成——李光耀所形容的“一场不流血政变”——并非偶然生成,是双方政治领导都不愿意1964年发生的两场华巫种族冲突流血事件重演,更不想让极端种族主义的毒瘤失控地在两地扩散蔓延。
在为《联合早报》的《一场不流血政变》专题重看那段新马分家前后的历史时,深感新加坡的幸运和福气。要不是两地核心政治领袖都看大局,着眼于“我们”而不是个人情感与利益,新马同床异梦夜长梦多的恶劣情况只会继续,失控情况也在所难免。两地谈判分家的前后过程与细节,虽然高潮迭起、政治人物的性格鲜明,但最关键时刻,新加坡几位核心政治领袖都能放下原本希望新马一家的梦想和情感,看到勉强结合对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命运与性命有极大风险,最终接受分家,愿意为建立多元种族与宗教的新加坡和极力维护这信念共同献策献力。
拉惹勒南在系列专访中说:“令人惊叹的是,一个独立的新加坡,不到10年就已证明可以走向繁荣;而新加坡显然已找到一永久的新加坡人的国民身份。”
几位当年在分家谈判桌上,还有建国初期一直为新加坡前途绞尽脑汁的“我们”:李光耀、吴庆瑞、巴克、杜进才、拉惹勒南、林金山、王邦文等,是怎么让新加坡在新马分家后不会如当时一些马来西亚政治人物所看衰的,很快就会向吉隆坡求饶要求归去?新加坡今年庆祝独立60周年,这个答案不应只由建国一代来回答。
从60年前的不流血政变,看今天俄乌战争、以哈冲突,以及美国掀起的各种关税战,相关政治领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在谈判桌上协商?两场战争已让许多无辜的人死伤,当事国和当事人,包括声称支援停战的其他国家和欧盟等组织,至今都没有要为民止血的意志力。关税战虽然不涉武力,但美方粗暴的课税和极不公平的谈判,都深刻影响着各地企业的生命线和员工的饭碗,那是大家的血汗钱,另一种流血。
新马分家能不流血,全凭事在人为的政治智慧和意志力,只为更大的“我们”。新加坡的核心政治领袖和马来西亚首相东姑看清新马政治事实和双方的核心利益,以务实的态度不断沟通和协商,最终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分家结果。当今世界充满复杂多样的利益冲突,国际合作与谈判的基础何在?是否也能本着不流血为终极目标的精神结出务实的谈判结果?
任何谈判,各方都须认清现实。新马分家首先是承认双方无法调和的政治矛盾,并尽最大决心寻找最可行的替代方案,才能找到出路。例如,马来西亚希望维护马来人主导的政治结构,而新加坡则力求保障多元种族与文化的平等发展。分家实际上是双方认清彼此核心利益不一,但各退一步互妥协的结果。今天的许多冲突谈而不解,很大原因是意识形态挂帅,更糟是利用民粹主义煽风点火,把一切“我”的主义和利益政治化、合理化。在国际合作和双边或多边谈判上,各方更须专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寻求务实方案,而非零和博弈与短期得失。
缺乏信任也是导致许多冲突升级的重要原因。新马分家中的高层频繁沟通,说明只有多些透明和坦诚的交流,才能减少猜疑和敌意。不过,任何政治决策最终都应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初衷。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普通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获得广泛支持,推动和平进程。
“不流血”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智慧,更是一种人类对于和平、稳定和繁荣渴望的追求。然而,今天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乱局,最缺的有清醒头脑又有政治担当的领袖,来合力领导和推动这一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和加以实践。
新马分家涉及许多个体的选择,但每一个选择都深刻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努力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当年的分家虽然是由少数领袖主导的决策,但新加坡能继续独立建国,离不开全国上下的合心合力。如今,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新加坡不能让高效政府成为公民社会健全发展的阻碍。
新马分家的历史,让我们看到真心为民的政治领袖对国家的重要,也让我们明白国家建设的根本之道。建国一代、立国一代为国家付出无数心血,他们的情怀、智慧与牺牲,真是新加坡的福气。这份福气和所留下的精神遗产还要我们和后代继续维护和传承,让新加坡能迈向可持续的百年:公民社会健康发展,人民有全球化视野和人文关怀,政治与文化发展都更趋成熟。
(作者是《联合早报》编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