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地铁系统(包括轻轨)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可靠的系统之一。不过,近几个星期来故障频频发生,不少乘客因此啧有烦言。有些说应该多花点钱维修,有些反映紧急接驳巴士服务应做得更快,人潮疏导应做得更好等等。这是很自然的反应,因为地铁服务今天已经成为大多数工薪族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将近10年前,地铁系统曾经发生大瘫痪事故,时任交通部长许文远(号称搞定先生)挑起改善重任后,在2017年定下“百万”目标,也就是列车行驶每百万公里才出现一次不超过五分钟的故障。之后这个目标不仅很快实现,这些年来不仅能保持水准,也一再超越,比如东北线在最近发生的事故之前,达到400万公里的良好纪录。滨海市区线的表现更好,曾创下列车平均每行驶812万4000公里才发生一起延误超过五分钟事故的漂亮纪录。
在2023年,整体而言,地铁每行驶207万7000公里,就发生一起超过五分钟的延误事故。至于2022年和2021年,则分别是每208万9000公里一起,以及每199万4000公里一起。以上是根据去年11月发表的数据。
不过,从去年开始,地铁发生故障的频率似乎又增加了。轻轨的整体可靠度也大幅下降,从2023年每行驶54万6000公里发生一起事故,降至去年每行驶35万8000公里就发生一起。这接近2022年每行驶33万5000公里就有一起的水平。过去几个月来,地铁和轻轨故障发生频率又一次超常增加。新任交通部代部长萧振祥8月6日在脸书发文表示,连串事故令人失望,不过矢言官方有能力,也一定会做得更好。但他也不忘提醒,地铁延误无法完全避免且时不时会发生。我们可以改进的是,如何在延误期间向乘客提供及时信息,并在现场和网上发信息,指导他们找到前往目的地的替代路线。
不想话音未落,接下来约一个星期里,故障又重复发生。虽然各起故障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对众多乘客造成不便却是一样的。比如众多乘客必须离开停在半途或隧道中的列车,步行到最靠近的地铁或轻轨站,这些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众多乘客也必须挤搭接驳巴士,秩序很容易就会失控。如果是早上高峰时段,很多人会因而上班或上学误点,也不在话下。
公交服务,特别是地铁,现在已是绝大多数新加坡人每日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由于列车载客量大,一旦发生故障,受影响的人也特别多。根据陆路交通管理局的数据,如今地铁系统每天的载客量已超过300万人次。目前已投入服务的六条地铁线共有160个站点,分布全岛。轻轨也有40几个站,每天服务超过20万人次。要确保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就必须做到故障最少化。
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想象,地铁线路就像人体中密布的动静脉,既有各的路线,又有诸多交汇点,一旦有某条血管发生阻塞,马上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地铁系统的检修和体检一样,必须定期做,仔细做。近期故障接连发生,也说明地铁系统维修之难。轨道会出问题,电路会出问题,信号系统会出问题,列车也会出问题。作为乘客,其实我们不难发觉,即使是一些较老旧的地铁站里的电动扶梯,也经常会出问题,而且是三天两头就修一次坏一次。
一部电动扶梯的维修有时要好几天时间,复杂多端的地铁维修难度之高更非我们常人所能想象。比如,最近东北线车厂变电站发生跳电事故,导致11个地铁站服务中断,连带影响盛港—榜鹅轻轨系统,听起来很简单,不就是跳电嘛,实际上和我们家里的跳电是两回事,必须出动工程队抢修10个小时。这段时间受影响的乘客数以万计,尽管有免费接驳和普通巴士服务应急。
说到接驳巴士,应该给予一赞,因为相信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比如在伦敦,如果地铁服务中断,哪有什么接驳巴士,乘客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因此上班迟到是你的事,申诉也没用。新加坡能做到在地铁出现故障时,有必要就立即启动接驳巴士服务,一方面反映新加坡公交服务的效率,有组织,反应快,也能以乘客为中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小好办事,不管东西南北,最远的路程也不过几十公里。此外,巴士和地铁路线交错搭配,乘客也比较容易找到替代路线。不过如前所言,地铁载客量大,一辆接驳巴士可能都装不进一个地铁车厢的乘客。因此,如何更快速地应急,增加巴士趟次,以及疏导人群和维持现场秩序都变得非常重要。从最近的事故现场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是需要改进的,虽然有乘客认为,这些年来地铁公司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应对得还不错。
如果我们接受地铁故障不能完全避免的事实,那么,两家营运地铁的公司SMRT和新捷运就必须有完善的应对措施,并给予员工适当的培训和演练。所有地铁站员工不能假定故障不会发生或影响自己所在的地铁站或轻轨站。反之,大家都应该接受应急训练,懂得一旦事故发生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每个地铁站也应做好事先规划,划定最佳的接驳巴士停靠点,以便大批受影响的乘客能在最短时间内,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而不至于像沙丁鱼一样挤成一团。
地铁服务现在和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点不管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因此,一旦有任何故障发生,都免不了要遭受舆论的挞伐,甚至还可能面对陆交局的罚款,因此,地铁公司管理层并不好当,非要有真能人不可。事实也证明,过去发生的服务中断事故,原因多样,包括人为疏失,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认为“原本可以避免的”,这也就是说,地铁管理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
东西线地铁服务去年9月底局部中断长达六天,SMRT为此承担超过1000万元的费用,包括免费接驳巴士和更高的维护维修运作开销,期间也损失车资收入,还被陆交局罚款240万元。对于这次事故,SMRT集团总裁鄞云斌就指出,如果陆交局、SMRT和原始设备制造商等利益相关者能更紧密地协调,相信事故就不会发生。因此, 他说:“接下来,我们需要健全且具有前瞻性的资产生命周期规划、更明确的职责和更紧密的跨机构合作,以避免事故重演。”
萧振祥希望在未来五年,能让新加坡人爱上公共交通系统,并为之感到自豪,就像大家以樟宜机场和港口引以为傲一样。要做到这一点,别无灵丹妙药,只有提升维修队伍的专业能力,把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化,以及进一步完善必备的故障因应措施。此外,也必须说,实现这个目标也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因为维修工作是持久战。建设一条地铁线也许是一次过的工作,维修工作则是没有止境的。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