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黄循财总理在这个年度重要的演讲平台首次点名电子烟,将它与毒品并列,显示电子烟的威胁已超越公共健康范畴,是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的挑战,须要全国共同应对。陆路交通管理局隔天(8月18日)宣布,公共交通业者将加入取缔行列,在地铁、巴士和车站加强巡逻,若发现乘客吸食电子烟将立即通报。
新加坡自2018年已全面禁止电子烟,但现实情况却远比设想严峻。过去一年多,超过1万7900人因持有电子烟被捕,查获的电子烟装置总值高达4100万元,是2019年至2023年间总和的五倍。这说明电子烟市场已形成地下产业链,并借助网络平台及邻近地区的供应渠道渗透新加坡。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抽检的电子烟中,有三分之一含有依托咪酯(etomidate)这个使人神志不清、在公共场所出现如丧尸般行为的麻醉剂。社交媒体频频传出年轻人手握电子烟跌跌撞撞行为失控的画面,让人无法对它的危害视若无睹。
政府计划在几周内将依托咪酯列为C级毒品,吸食者将按《滥用毒品法令》处理,但我们也必须认清危险的真正根源:电子烟已从烟草替代品,演变为毒品载具,今天是依托咪酯,明天或许是另一更具危害性的合成毒品。毒品市场不断创新,当年“爱他死”原本是治疗抑郁与焦虑的药物,最终却沦为被滥用成瘾的合成毒品,而电子烟可能就是下一波新型毒品的温床。
电子烟让毒品得以伪装,让青少年在毫无戒心的情况下掉入陷阱,仅靠宣导或罚款来打击的效果有限,正如有家长无奈反映,孩子被罚两次仍不知悔改。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电子烟问题纳入毒品管制范畴,是果断且必要的。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立法与执法的每一刻拖延,都可能让更多年轻人沉沦。
目前主要由卫生科学局打击电子烟,该局近日招募依托咪酯的调查员,内政部也表明会借调人员到卫科局协助。但在人们的认知中,卫科局的震慑力不及肃毒局,若要形成真正的威慑,必须强化跨部门合作,把执法信号释放得更清晰、更有力。社会的参与不可或缺,建立畅通的公众举报制度,能让执法者多一双眼睛,形成强有力的威慑,让电子烟无处可藏,才有可能瓦解黑市。
电子烟问题的复杂性也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依赖强硬手段。与传统毒品使用者不同,许多青少年吸电子烟时根本不知道烟油中含有什么成分,以为只是尼古丁,因此公共教育对于仍未接触过电子烟的青少年而言就非常关键,加强校园反电子烟宣导,通过讲座、海报和简报提醒学生警惕毒害,应持之以恒,让这些信息真正打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社会必须以同理心理解青少年的处境。许多青少年吸电子烟是因为学业压力、家庭问题或受同辈影响,把电子烟视为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或归属感的象征。若一味以惩罚回应,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羞耻感与孤立感,反而不敢寻求帮助。在执法与教育之外,还须同步强化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否则治标不治本。
国际经验表明,对新型毒品宽容只会酿成长期祸害。新加坡选择零容忍,是基于现实与教训的理性抉择。加重刑罚能起到警惕作用,但在涉及青少年的情况时,还是要谨慎拿捏,找到惩治与挽救的平衡点,一方面传递清晰的法律底线,另一方面为他们保留重返正途的机会。
毒品商不断翻新伪装,社会防线也必须快速升级,从政府到学校,从家庭到媒体,凝聚全社会力量,才能阻止更多年轻人自毁前途。总理已明确表态,各相关部门更须加快执行,毒品变化极快,若不及时切断载具,危害就会继续快速蔓延,最终代价将由整个国家与社会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