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玲:我们都长大了,新加坡也一样吗?

小时候的新加坡,对我来说是个干净、安全、规律的地方。早上醒来有巴士上学,晚上放学还能走在邻里熟悉的街道。生活虽简单,却也安稳。那时候的我,对国家的认识仅限于国庆演出和学校升旗仪式。随着年岁增长,我开始发现,“国家成长”这件事,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线性旅程,它有选择,也有代价。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都长大了,新加坡也一起长大了吗?

近年来,新加坡不断扩建地铁线、重建旧组屋、增设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确实让生活更便利,却也带来一种“压迫感”——土地愈发稀缺、自然空间愈来愈小,房价则节节攀升。年轻人一边追求独立,一边却要面对“安家”的沉重现实。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小时候所熟悉的邻里感、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是否也在高楼林立与屋价高企中,慢慢消散了?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谁买得起谁就留下”的逻辑上,我们所谓的“长大”,究竟是包容更多,还是排除更多?

小时候放学会去邻里图书馆借书、傍晚和邻居小孩一起在楼下玩捉迷藏。现在的孩子可能更多是在补习、在电子屏幕前长大。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科技带来的便利,但也无法忽视这种“被效率追赶”的生活节奏,正在吞噬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

成年人更是如此。地铁里越来越少眼神交会,公园里人们戴着耳机,各自独行。我们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独立”,却也越来越孤单。国家长大了,基础建设完善了,但我们有没有一起学会更好地照顾彼此的情绪?

新加坡有没有变得更“软性”?经济发展、科技领先,这些是新加坡的招牌实力。但作为一个成熟国家,我们是否也需要更多“软性的成长”?比如更强的艺术文化支持、更自由的表达空间、更包容的社会对话?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分享关于心理健康、生活压力、身份认同等议题。但与此同时,也不乏批评声浪认为“这一代人太玻璃心”“承受能力太低”。问题是,表达脆弱不代表软弱,而是成长的一部分。

新加坡如果要真正“长大”,或许也该学会更温柔地接住这些真实的声音,而不是一味要求每个国民都“表现得像个坚强的成年人”。

我们长大后常被问:“你做什么行业?”“买房了吗?”“有孩子了吗?”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是社会仍以传统指标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

当国家层面依然以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奖牌数目作为发展成果的展示时,我们不禁要问:有没有可能把“幸福感”“社会信任度”“公民参与感”也纳入“国家成长”的指标?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挑战——在追求体面生活的同时,也努力寻找真实感、归属感与意义感。

是的,新加坡变了。天空多了摩天大楼,咖啡店多了电子支付,马路边多了监控镜头。但也有很多东西没变:我们对安定的珍惜、对家人的守护、对公平的渴望、对彼此尊重的基本期待。

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总爱写“我爱新加坡”,那时候的爱很单纯。现在,这份“爱”多了批判与期待:我希望新加坡能更开放,也希望它别忘了初心;我希望它变得强大,但不失温度;我希望它继续领先世界,也愿它敢于倾听每一个公民微小但真实的声音。

“我们都长大了,新加坡也一样吗?”这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相信,成长不是停止在某个节点,而是愿意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过程。

国家成长的模样,最终不是政府怎么说,而是我们每一个人怎么活。就像我们不再是那个年年等着看国庆烟花的小孩,而是开始想问:我们想为这个国家点燃怎样的火花?

如果说“我爱新加坡”依旧是一句真心话,如今的我会加上一句:“也希望她继续长大,不只是变强,也变得更温柔、更真实。”

(作者是公司董事)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