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贵州一群高考生因误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当成位于福建厦门的厦门大学主校区,被录取进入分校后竟决定复读。
一名自称是贵州高考生的网民,7月23日在厦大的百度贴吧曝光称:“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发现自己被录取到了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区,15个人全出错了。”
这篇题为《贵州招生院出问题》的贴文说,以往每年都有标注是分校区,今年贵州招考系统应该是更新了,完全没标注。“为什么说出错了呢,相比去年这几个专业录的名次都是几千名地上升,别的省都有标注。包括贵州出来的投档分数线上也没有,短信上也没有。”
贴文也批评贵州招生院“就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还要我们证明……当时填报的时候就是没有标注啊”。“我想问这15个人都知道吗?联系我一下吧。”
这15人中,包括贵州遵义市一所头部高中尖子班的张然(化名)。她接受《南方周末》访问时说,在7月22日晚收到厦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录取短信,并称厦大在她的志愿表中属于“冲”的院校。
“冲”一般是指冲刺性填报,也就是说,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略高于考生的高考成绩,是考生够不到但又有希望考上的学校。

不过,张然的喜悦很快便消失,因为她发现填报的竟是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因为填错志愿得到这样的结果,高中三年的努力仿佛儿戏一般。”
厦大招生网信息显示,马来西亚分校2025年在贵州省计划招生19人,物理类考生17人,历史类考生两人。《南方周末》报道,目前已录取的19人中,有16人确认是误填。
据九派新闻报道,贵州一名考生称,他的高考分数有609分, 原本目标院校是上海财经大学,目前已收到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录取通知。
这名考生说,贵州采用院校加专业的志愿填报模式。填报时,他从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官网进入系统,通过办学地区筛选目标院校,再将心仪专业加入收藏。“我填报的专业,系统仅标注了编号为529。”换句话说,就是未明确标注这项专业属于厦大海外分校。
他也质疑,系统对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其他大学分校,都有单独地域分类选项,唯独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未单列分类或标明“海外”,存在误导。
他虽承认自己未核对编号信息也有责任,但认为省招院系统未清晰区分分校是主因。
《南方周末》查询《贵州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发现,厦门大学和马来西亚分校的院校代码均为2529,而其他存在分校区的院校一般有两个代码。例如,东北大学本部和秦皇岛分校有两个院校代码,分别为0447和0448。
针对考生反映的志愿填报系统未明确区分厦大与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一事,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说:“填报志愿时就要小心,厦大马来西亚分校这个学校还是挺好的,就是学费有一点高。”
工作人员说,如果考生已被学校录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已录取的学校报到上学,另一个就是复读。
工作人员也提到,有家长指出去年系统上就有标注分校,今年为什么没有,那是因为每年系统都会更新。“我们的志愿书中写得很清楚,本部和分校专业的代码也不一样。”
厦大和分校不一样?
工作人员的这番回应,让事件在中国网上不断发酵。有微博网民说:“为什么说得那么轻描淡写”“说的真轻松,是差一点吗?是差亿点!招生考试院的工作不严谨不应该让学生买单。”也有网民批评招生考试院态度轻率:“十几个人报错,说明问题很大了。还不反思。”
极目新闻引述厦大招生工作人员说,招生工作都是按程序进行,不可能针对误填报志愿的考生进行重新录取,“不可能再重新来一次”。
至于厦大与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区别,这名工作人员说,主要就是上课地点、学费不同,“那边是全英文教学,毕业证和本校都是一样的”。
据厦大官网信息,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于2013年获中国教育部批准建设,是第一所中国名校全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校园的海外分校,也是第一所在马来西亚设立的中国大学分校。
官网信息也显示,在分校学习的学生,在规定的修读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并达到毕业要求的,由厦大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厦大授予学士学位。学历学位获得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教育部的认可。

尽管学历学位都获得马中两国教育部认可,但考生似乎并不买账。
一名涉及此事的考生陈庄(化名)7月26日向大河报《看见》说,他联系上10余名被误录取的考生,目前已有16人决定复读,“(有人觉得)学费太高不去读,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分读这个学校很亏”。
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在官网列出的学费目录表显示,国际本科生的每年学费落在2万6000至3万令吉之间,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4万4000至5万1000元。这与在中国本土公办大学的学费相比,贵了好几倍。
一名江苏2024年物理类考生的家长向《南方周末》说,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年大概需要10万元人民币左右。
除了学费,分数线也是关键。微信公号“我要金榜题名”引述一名涉事的陈姓同学说,他在高考考了630分,远超去年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在贵州录取的最高分602分,完全有能力冲击厦大主校区;但他看到录取结果时,才发现自己报的是马来西亚分校,“这个分数读分校太亏了,只能选择复读”。
《厦门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贵州考生报考指南》显示,去年马来西亚分校在贵州招生的汉语言文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八个专业,录取最低分为物理学的577分,最高的是会计学的602分。
实际上,因志愿填报发生的憾事,并非首次发生。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20年,广东一名理科考生考了632分,原本想报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结果志愿填成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前者是985高校,后者只是一所民办独立学院。985高校是中国一流大学的代名词。

《南方周末》引述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特聘副教授杨晋分析,误填报固然有考生个人疏于检查的责任,但未在志愿系统内对厦大本部和海外分校加以明确区分和提示,直接加大考生混淆的风险。
微信公号“新京报评论”发文点评,考生和家长对大学、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如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所以招生考试院在设计志愿填报系统时,需尽量站在学生角度,对所有影响考生报考选择的信息,都应尽量清晰化,“对大学不同校区(分校)做明确标注、区分”。
文章认为,毕竟志愿填报系统的任何疏漏,都可能给考生填报志愿“挖坑”。
在这起事件中,就有不少人选择复读,这不仅将浪费金钱时间,也影响那些原本想报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考生。有网民指出:“他们是求而不得,却被误报的高分考生挤出去。”
高考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一生命运的转折,因此在这个人生重要节点上,包括志愿系统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清晰和明确。这群贵州考生的遭遇在在提醒人们,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分数线的划定,更在于信息传递的对称、系统设计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