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看那宣誓与承诺

话语有力量,正因如此,宣誓不仅是形式,它提醒从政者,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在诚信之上,政务的推动必须立足于兑现承诺之中。

新加坡新一届政府内阁星期五已完成宣誓,正式就职。

2025年对新加坡而言,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政治与文化意义的年份,恰逢新加坡建国60周年(SG60)。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5月23日成为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首位“独立后出生”的总理黄循财,正式率领第四代政治领导团队,开启新加坡政治的新篇章。

2025年不仅是国家交接与延续的象征,更是一个回顾过去、珍惜当下、共绘未来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我深感这个时刻的独特,因此留意新政府的组建,了解宣誓的依据,关注相关人士的誓词,从中思索自己与国家的关系,思考这场交接对国家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

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其实都包含宣誓的条款,反映人们对公共责任和道德义务的重视。在新政府上任时,宣誓仪式显得尤为重要,往往获得媒体聚焦。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就职宣誓为例,他的两次宣誓因为情况独特而备受瞩目。2017年,他手按两本《圣经》宣誓,象征着传统与个人信仰的交汇;而在2025年,他又成为百年来首位没有手按《圣经》宣誓的美国总统。这些细节引发关注,让我们看到宣誓形式背后,蕴含着一个人对权力、信念与担当的理解,以及一个领袖对责任与承诺的公开诠释。两种方式利弊未明,祸福未卜,唯待时间揭晓。

宣誓仪式庄严进行,它不只是“走程序”。作为一个继承英国威斯敏斯特议会制传统的国家,新加坡的新政府就职仪式,同样包含宣誓这一重要环节。

《新加坡共和国宪法》是新加坡的最高法律文件,规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政府结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根据宪法第25(1)条的规定,内阁成员在正式就任前须宣誓,表明对国家与宪法的忠诚,并承诺恪尽职守、履行职责。

其中的附件一,列出多种正式誓词的标准文本,适用于总统、总理、部长、国会议员、法官等关键职位的就职或履职宣誓。以部长的誓词为例,附件一载明:“我,……,在被选为新加坡部长/政务次长后,郑重宣誓(或声明),我将始终忠实地依法履行部长/政务次长的职责,尽我所能,不畏惧、不偏袒、不徇私、不怀恶意。”这些誓词体现国家对公职人员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如忠诚、廉正、无私和对宪法的捍卫。

内阁成员在宣誓仪式上,在总统面前,他们依照宪法规定进行口头宣誓,郑重承诺忠于国家与宪法。完成口头宣誓后,他们还须签署文件,以正式记录所作出的承诺。在国家治理中,承诺从来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必须履行的责任。

五年前在众人面前信誓旦旦地宣誓,如今却能在弹指间被原音再现,接受公众的检验。回看YouTube上的2020年视频,有人令人唏嘘,有人特立独行。当时的内阁成员中,有因刑事案件,有因私人感情问题而必须被终止任命。看见时任国防部长黄永宏左手持《圣经》,右手持宣誓书,与他人举右手的姿势迥异,显得格外醒目。

五年前在众人面前信誓旦旦地宣誓,如今却能在弹指间被原音再现,接受公众的检验。回看YouTube上的2020年视频,有人令人唏嘘,有人特立独行。(视频截图)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国家,内阁成员的宣誓反映个人信仰和价值观,这个做法慎重且美好。近期黄永宏在卸任前接受媒体联访时所说的一番忠言,再次聆听,依旧铿锵。他说,新加坡之所以能维持公众对政治的信任,是因为诚信始终是对所有政党和政治人物的基本要求。他强调,一旦新加坡的政治文化失去诚信,新加坡将走上危险的边缘。

古人有云:“轻诺必寡信。”若套用在国家治理上,可理解为轻易许诺却难以兑现,不仅损害他人的信任,甚至可能危及国家的根基。话语有力量,正因如此,宣誓不仅是形式,它也提醒从政者,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在诚信之上,政务的推动必须立足于兑现承诺之中。

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局势、社会转型与人民有新期待之际,新加坡政府更须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先,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新政府承诺带领国人立足于动荡时局,祈盼在过程中勿忘“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让人们生活得有尊严、有能力,真正体会到生长在这个小地方的自由、尊荣与美好。

(作者是《联合早报》数码编辑副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