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整治“远洋捕捞”这类针对企业的趋利性异地执法等行为,中国自3月起开展专项行动规范涉企执法。官方通报,整治问题涉案金额逾3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近1亿元。

受访学者指出,随着中国高层持续释放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号,民营企业信心较往年已有所提振。但也有专家直言,官方通报的涉案金额可能不及企业家实际面临的损失,对于专项行动能否持续深入、执法行为能否真正受到规范,疑虑仍存。

这项专项行动最早在去年12月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中国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星期四(5月22日)在记者会上介绍,行动聚焦纠治四类突出问题:一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问题;二是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三是执法标准不一致,要求不统一,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四是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该罚不罚、“吃拿卡要”、粗暴执法等违反执法规范要求的行为。

胡卫列说:“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企业反映最为强烈和集中。此次专项行动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就在于这些问题能否得到真正地纠治。”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此次专项行动有助于纠正营商环境中的负面行为,相较去年,民营企业的信心已有所恢复。

他指出,过去由于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压力,一些地方执法部门频频对民企实施“远洋捕捞”,但随着中央通过发行专项债纾解地方财政压力,此类现象近期已明显减少。

另一方面,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是中国首部专门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5月20日正式施行。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波告诉本报,专项行动体现中国政府正采取行动来维护相关法律,维护民企和投资者的正当合法权益。

胡卫列星期四在会上披露,司法部成立了工作专班,也开发建设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工作平台,实时统一汇总问题线索。

截至5月21日,工作平台共汇集各地区各部门问题线索6232条,督促办理5246条。整治的问题涉案金额3.35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9881.35万元。各领域的查纠积极推进,行政罚款数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乱检查得到有效遏制。

不过,胡卫列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整治的效果还是初步的,与企业和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他表示,官方将继续加大对问题查纠整改的监督力度,对执法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件,要视情况进行重点督办或者提级办理;对纠治不力的地方,将通过约谈、通报、曝光等方式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提醒,专项行动的持续性和执法力度仍需观察。他受访时指出,官方公布的3亿多元涉案金额与企业家实际面临的损失相比或许仍显有限,民企信心依旧脆弱,“还需要更长时间来检验这些政策是不是真的能够落地,能够给民营企业带来长期的安全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