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民众以往在中国大陆电商平台购物,虽然价廉,但须额外支付高昂的运费,最终支付的费用并不便宜。最近一段日子,大陆三大电商巨头淘宝、拼多多及京东纷纷抢攻香港市场,将香港纳入免运费区,除了掀起港人前所未有的消费新热潮,也进一步促进陆港两地经济融合。
翁惠煜(24岁)在香港从事文员工作,10多年前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中国大陆的电商平台购物。
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忆述,大陆商品例如衣服比香港起码便宜一半,对港人很有吸引力,不过当年大陆电商在香港的营运仍未完善。“从下订单到运货抵港,往往要一个多星期,而且售后服务一般。有时候付了款却没收到货,通过网上找客服投诉也不了了之,只能自叹倒霉。”
随着电商市场持续发展,大陆电商的运作模式近年已显著改善,在淘宝等电商平台购物也成为翁惠煜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她每个星期都会在大陆电商平台网购,每次花费动辄数百港元。
实际上,中国大陆电商市场过去十多年发展迅速,各大电商巨头不仅扎根境内,也开始走出海外寻找新的增长点。淘宝、拼多多及京东三大电商,过去一年就纷纷通过包邮、直邮及本地退货等多种购物体验的升级,抢占香港市场。
这一波攻势由阿里巴巴的淘宝率先燃起火头。阿里巴巴从去年10月1日开始推出“满99元人民币”包邮的活动,香港用户只要在淘宝购买指定的商品,以及价值满99元人民币,就可以免运费。

另一家大陆电商购物平台拼多多随后也加入战团,推出“全场商品无门槛包邮到港”优惠活动。港人在拼多多购买任何商品,皆可以免费运送到香港。和淘宝相比,拼多多没有订单数量和金额等门槛及限制,也不限使用次数,等于是完全免运费。
今年4月,轮到大陆电商京东南下香港,宣布推出全部自营商品的“买贵就赔”服务;同时,也针对家电产品进行大规模补贴,提供自营家电的“30天包退、180天有坏换新”及“一件包邮”等服务。
淘宝、拼多多和京东先后大举攻港,在香港掀起一股消费新热潮,吸引大批港人积极在大陆电商平台购物。《联合早报》记者发现,近来不少香港自提点已成为“爆仓重灾区”,提货要大排长龙。
以前只网购轻量商品如衣服 现在家居生活用品也上网买
翁惠煜告诉记者,运费金额的多寡,是许多香港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大陆商品的一个重要考虑。淘宝、拼多多及京东将香港纳入免运费区,直接提高港人的消费意愿。
她说:“我以前只会在网上买一些轻量的物品例如衣服,免运费之后,我差不多所有家居和生活用品,包括很重的洗衣液,还有占据很大空间的厕纸,都会在大陆电商平台购买。”
另一名港人梁思睿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认同,大陆电商“包邮风”吹到香港,确实增加了她的消费欲望,因为能省下货品运输的额外费用,也省略集运仓的寄存过程,消费者能够更快收到货品。

她说,香港属于高消费地区,物价高企,大陆电商购物平台把香港列入免运费区后,不少港人皆下载相关网购应用,从网上选购便宜的商品。与此同时,香港不少本土商户也产生危机感,开始减价促销,挽留顾客,这对香港消费者来说是好事。
和大陆早几年就兴起网购的趋势不同,香港地少人口集中,商场林立,购物方便,许多人仍然习惯线下消费。
港网上销售占比不到10% 为大陆电商提供巨大商机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香港网上销售占香港零售总销售额不到10%。相比之下,大陆网上销售市场非常成熟,电商渗透率已近五成,是香港的五六倍。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高级讲师袁尚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这种巨大的差距,给大陆电商巨头在香港发展提供很大机遇。随着大陆电商纷纷推出免运费等优惠,香港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大陆产品。大陆电商所售物品涵盖日用、电子、家居等多种商品,也让香港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袁尚文说,目前大陆电商巨头皆有自己的物流公司,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要靠顺丰等其他物流公司运货,大大降低成本。为了抢占香港市场,各电商也提供了大量补贴。“由于竞争激烈,我相信未来一年都不会取消优惠,香港人仍然可以享受到便宜的货品,这也有助促进陆港两地融合。”
港零售店铺陷入“冰河期”
香港零售行业长期面临工资、租金、物价“三高”的问题,前几年因为冠病疫情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大陆电商平台“免运费”抢攻香港市场,对消费者是好事,却让当地零售店铺面临前所未有的“冰河期”。根据港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数据,3月份全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值只有30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跌3.5%,连续13个月下跌。
香港一众电商不敢怠慢,纷纷推出新招迎战大陆电商。作为当地电商一哥的HKTVmall从4月1日起移除所有订单自取门槛。客户下任何订单后,均可以免费到O2O门址或合作提点提货。
另一家香港本土电商平台友和集团,也在同一天推出全新升级物流服务“闪电送货”,包括一小时门店自取、即日送达及大型家电翌日送货。

袁尚文指出,虽然大陆电商平台强势攻港,香港仍有一批人如长者习惯线下购物,意味着当地零售行业仍然有生存空间。但随着物流技术进步、支付方式便利化以及大陆电商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香港人网购和使用大陆电商平台,长远而言将成为消费模式主流,影响香港当地零售商尤其是中小商户的生意。
可利用港物流网络拼速度 以优质独家品牌抗价格战
袁尚文说,除了零售商,香港当地电商平台同样面临大陆同行的竞争压力,须要采取策略应对。他建议当地电商强化“即日送达”服务,充分利用香港的物流网络,提供更快的交付体验。香港电商也可以专注于高品质商品、独家品牌或特色产品,与大陆电商的“低价策略”形成市场区隔。“例如,HKTVmall主打本地及国际品牌,提供全球精品选择,吸引不同消费者群体”。
他认为,未来香港电商平台应该加强与大陆供应商的合作,降低成本并提升竞争力,还有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客户体验,针对香港市场提供个性化的促销和优惠,这将有助于本土电商持续发展。
陆各行业纷纷入境 港本土特色或渐淡化
除了电商,中国大陆其他行业的企业近年也纷纷进军香港,在衣、食、住、行等生活范畴逐渐影响每个香港人。
以餐饮外卖平台为例,香港过去10年主要是由英资户户送(Deliveroo)及德资foodpanda两家公司垄断。直至2023年,大陆外卖平台巨擘美团以Keeta品牌进军香港,开始引发一场激烈的市场竞争。
外卖与网约车平台烧钱抢滩 短期惠及消费者提高接受度
2023年5月,Keeta宣布大派10亿港元优惠吸客,除了派发300港元优惠券,也推出免运费计划,吸引食客登记成为会员。Keeta的烧钱策略很快就见效,市占率在短短一年内已经达到44%,力压foodpanda及户户送,在全港排名第一位。今年4月7日,败阵的户户送宣布撤出香港市场。
至于香港网约车市场,近些年除了有在港营运逾10年的美国公司优步(Uber),也有来自大陆及新加坡等地的多个平台。继Keeta击退户户送后,一般相信网约车市场将成为大陆企业的下一个目标。
去年5月,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已经进军香港,但只提供网约德士服务,不过近期公司突然推出网约私家车服务,并大派现金券降低实际车资,部分路线价格比Uber还便宜,显然是要挑战Uber的地位。
除了高德,大陆另一家网约车平台巨头滴滴,也已经进军香港,不过只提供德士及跨境车预约服务,没有对Uber构成重大威胁。但滴滴4月28日也宣布,将在香港推出“经济型”网上预约私家车服务,锐意要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市场预期,Uber与高德、滴滴未来一段日子难免上演一场“烧钱大战”,进入“零和博弈”竞赛,短期内或会让消费者受惠。
又如房地产方面,香港中原地产和美联物业两大地产中介集团,目前占据全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大陆地产代理品牌Q房网曾经在2015年进军香港地产代理市场,一度扬言要投放逾6亿港元,目标为招揽7000名前线代理,与中原地产及美联物业一决高低。
然而,香港房地产市场独特,仍然是很传统的本土行业,交易高度依赖实体中介服务,最终Q房网在2021年大幅收缩香港业务,香港市场改以特许经营店模式运作。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讲师陈伟强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近年中国经济发展放缓,国内消费疲弱,各行业都出现产能过剩,不少本土品牌于是采取“走出去”的策略求生存。
他说,香港人消费力强,加上疫后北上消费成风,对大陆商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大陆企业于是进军香港,希望把这个文化相近的地方当作出海的“试验田”,为日后进军海外市场铺路。
港陆企业“北上南下”双向奔赴
陈伟强指出,大陆企业不约而同地进军香港,也和当前的政治环境有关。2019年修例风波过后,粤港澳大湾区呈现深度融合新景象。陆港政府在政策上更加支持两地企业联通,不断拓展资金流、物流相互交织。
他认为,随着陆港进一步融合,两地企业“北上南下”双向奔赴,这对香港人有好处。“我到外面餐厅吃饭,发现一些大陆品牌的餐厅食物素质好,而且不贵,这意味着港人有从中获益。”但他也同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香港本土特色或会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