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宅市场价格过去几年持续下滑,至今已跌了两成六。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上周三(4月30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全港有4万零741起负资产住宅按揭(即抵押的意思)贷款个案,比去年第四季急升6.13%,是近22年的最高纪录。这意味着港人闻之变色的负资产幽灵,又再次重临香江。

所谓“负资产”,就是资不抵债的意思。比方说,一个买家购入一套价值500万港元的物业,先支付三成首期,相当于150万港元;然后向银行借贷七成即350万港元。如果市况逆转,业主持有的物业估值跌至320万港元,跌穿拖欠银行的350万港元,就出现“负资产”。

自从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风暴后,香港楼价便大幅回落,一直持续至2003年8月才止跌。期间香港私人住宅市场价格足足跌了逾六成,负资产数字也在2003年第二季攀上历史新高,约有10.6万起。

当年香港有多个楼盘成为负资产的重灾区,最为人熟悉的是位于深井的浪翠园。这个没有地铁接驳的住宅区,1997年开售时,有高层单位竟然以建筑尺价逾1万港元售出,成为一时热话。

岂料过后楼市泡沫爆破,浪翠园单位的价格在短短一年间暴跌逾五成,部分低层在2003年沙斯疫情期间的成交价更直插至每平方英尺2000多港元,令1997年入市的买家蒸发了七成财富,沦为负资产大苦主。

面对负资产困局,当时全港业主各出奇谋应对,有人选择卖屋离场;有人组成“负资产苦主大联盟”要求港府介入协助;也有人被迫走上破产之路,甚至因未能接受现实而轻生。香港楼价在2009年后节节上升,负资产问题才逐渐消失。

“负资产”这个被港人视为噩梦的名词如今再现,到底是内藏暗涌,还是风险可控?连日来引起香港社会高度关注,港媒纷纷大篇幅报道和评论。

不少分析认为,近年香港一手住宅市场单位的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发展商被迫以低价推售新盘,加上中美关税战未停,环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楼价短期内将会继续受压。

香港汇丰银行日前公布的研究报告,就认为香港楼市有六成五的机率出现以下情境:今年下跌5.3%,到了明年才会回升0.8%。

报告指出,在极端情况之下,假设全球关税行动升级、地缘政治关系进一步恶化,香港楼价更有可能再跌三成。幸好汇丰指这个预测出现的机率只有5%,属于极低概率事件。

然而,香港业主一般会向银行借贷七成置业。目前楼价已由高位累跌近三成,再下跌数个百分点的话,足以令更多买家成为负资产,导致全港负资产宗数急升。所以有业界人士预测,香港负资产宗数在今年第二季度或会上5万起,情况令人忧虑。

更甚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上周公布的负资产数字,只包括接受政府规管的银行,并不包括财务公司及向地产发展商申请高成数贷款计划的买家资料。近些年不少一手住宅楼盘都会提供八成或九成的抵押计划,购入这些楼盘单位的港人远比港府公布的多,他们才是潜在负资产的高危人群。

幸好近来香港失业率稳定于3.2%的低水平,负资产拖欠比率只有0.17%,相比2003年拖欠比率约1%,仍然属于相当低的水平,反映负资产个案供楼人士的还款能力稳健。他们只要准时供款,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物业,对香港整体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有限。

事实上,目前香港楼市和2003年相比,仍有不少正面因素。例如供求是楼市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以前私人住宅市场由投资者占据了重要角色,近年则是由刚性需求所带动。许多专业人士移居香港,对置业有需求;加上越来越多中国大陆学生及外来专才赴港读书和工作,推高租金需求,吸引不少投资者把握低价机会入市,皆有利香港楼市发展。

早些日子,香港楼市气氛已明显回暖,渐渐出现“见底”现象。近日开售的一个大型新楼盘,分两次销售数百个单位,皆在一日内沽清,销售情况理想。许多斥资购入单位的买家纷纷看好香港楼市前景,准备买来自住,反映香港楼市刚性需求确实强劲,若中美关税战不再升温,短期内大幅下跌的机率应该不大。

无论如何,负资产问题始终是香港社会一个潜在的炸弹,不少人担忧20年多前的历史悲剧重演,并不是没有道理。港人要避免沦为负资产苦主,置业最好量力而为,避免向银行借贷太多;以及储备一笔后备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