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康:断供潮中的“保房”生意

中国房价跌了四年,越来越多的房子市价跌破剩余贷款。简单来说,当初以200万元买房,贷款150万,如今还了几年贷款,房贷还剩120万,房子却只值100万。

面对如此尴尬的“房贷倒挂”,不少高位上车的购房者都有了弃房断供的念头。

刷着社交媒体上关于这波“断供潮”的讨论,满屏哀叹中,一条声称可以“保房”的贴子写道,即使房贷还不上、被银行催收、房子进入法拍程序,也仍有翻身机会,甚至能合法“保住房子”五年。

真有这等好事?我在评论区留下一句“咨询保房”。没想到接下来的几天里,10多名保房专家陆续发来私信,都表示能帮忙保房。筛选一圈后,我约上一名自称“保房天花板”的专家详谈。

通话前30分钟,这名保房专家详细阐述了保房的必要性。她用充满关切的语气告诉我,现在断供不仅首付和已还月供全都会打水漂,还要损失掉装修费。更糟糕的是,如果法拍后的钱不足以覆盖剩下的银行贷款,我还得继续还贷,到那时候,“不仅房子没了,还要再搭进去上十年的时间,再买房就真的遥遥无期了……”

在我们对断供的危害达成共识后,她抛出了保房第一招——熬。她解释说,只要由她帮我做一个债务重组,就能大幅降低月供,熬过这段楼市低谷期,撑到官方楼市“止跌回稳”政策见效。说罢,她熟练地跟我喂下定心丸:“熬过这几年,你是一定能等到房价上来的。”

见我不为所动,电话那头沉默片刻,随即换了个角度发问:你有没有不在一个户口本、但信得过的亲戚朋友?我给出肯定的回答后,她终于开始揭开保房业务的核心操作。

第一步,房子会在断供后流入法拍市场,而信得过的亲戚,则会在保房公司的协助下,以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拍下房子。这样一来,房子虽然易主,但实际持有成本被砍掉一半。

那么剩余贷款如何解决?保房专家不急不缓地说,银行查遍你名下的资产和流水,若找不到可执行资产,最终会选择“终本”(中止执行程序),并将债权打折卖给资管公司,通常是按三折处理。之后,我便可以在保房公司的运作下,用折扣价“赎回”这笔债务。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所谓“保房”,就是借法拍请人代持房产,再通过打折清债,完成一次资产“腾挪”。以剩余房贷120万来算,最终可能只需71万,就能继续拥有这套房产,相当于省了49万元贷款。

当然,这一系列操作也有对应的价码。保房专家说,市面上的收费标准一般是最初贷款额的5%,或剩余贷款的8%到20%。

对于动辄上百万的房贷来说,即使是最低的5%,也不是小数目。不过,保房专家有她的话术:“我们其实不是在挣你的钱,而是从你本来要付给银行的钱里拿一部分,形成一个完美闭环。这就是我们保房的价值所在。”

她还特别强调,公司过去主要做不良资产管理,业务涵盖公寓、写字楼、商铺、酒店、厂房等多种资产。今年断供房数量大增,公司才细分出一个版块专做保房,目前业务已经遍布全国。

在社媒平台小红书上,话题“断供”的浏览量接近6000万次,“断供保房”相关内容也浏览超1800万次。至于当下实际的断供房产数量,目前尚无官方数据可查。不过,从不同渠道统计的拍房数量,以及各类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数据中,我们或许能略窥一二。

国信达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法拍房数量达65.8万套,同比增长51.69%;据中指研究院监测,去年中国各类法拍房累计挂拍量达76.8万套;根据瀚海数据研究院数据,去年挂牌的法拍房更是超过164.5万套。

如今遍地开花的“保房”业务,表面上为断供者提供了一条减轻债务、保住房子的捷径。然而,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高昂的服务费,以及尚不明朗的监管灰色地带,原以为花钱就能解燃眉之急的购房者,反而可能卷入复杂的法律纠纷,甚至陷入更深的信用危机。

与此同时,不良资产的积累与转嫁,短期可能扰乱社会信贷生态;从长期看,也给银行和金融系统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说到底,保房只是房地产深层问题的一个表象。它看似延缓了断供的痛苦,其实是在用一套复杂操作掩盖中国楼市的结构性矛盾。真正解题的钥匙,不在保房,而在于经济复苏、就业改善,以及楼市止跌回稳的那一天真正到来。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