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认为,报复并不能解决保护主义,各国面对关税问题时不应采取“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即以牙还牙)的态度,而是寻找其他更多可合作的机会,减轻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
他打趣地说:“可能比较好的是不要做初一,也不要做十五,我们就做正月初七人日。”
徐芳达星期五(10月10日)在《联合早报》主办的第七届新中论坛上,围绕论坛主题“失序世界中找寻共识”展开华语对谈,对谈环节由《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主持。
谈到在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新加坡与亚细安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前行时,徐芳达指出,应对保护主义的最好方法,是寻找其他更多可合作的机会,而不是为应对保护主义,去加强其他方面的保护主义,因为这不能解决问题。
他认为,通过寻找更多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机会,减轻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将让各国人民和社会获得发展,也创造经济增长和收入提升的机会。
徐芳达说:“我们没有办法去阻止中美,这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外,但也并不代表我们就无能为力。因为新加坡有我们的影响力,我们有我们能够做的一部分工作。世界越乱,秩序受影响的时候,我们就应更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合作伙伴。”
中美之间如果要减轻冲突和误会,徐芳达认为,就应重视两国年轻人的交流机会,让更多中国年轻人继续赴美深造、工作,也让更多美国年轻人赴华亲睹中国的发展。他指出,一些西方媒体选择性报道中国,甚至有时故意误导,造成西方社会包括年轻人误解中国。
徐芳达认为:“你很难通过辩论去克服这个误解,比较好的做法,是让西方年轻人自己亲身体验,到中国去走一走看一看,中国是不是像西方媒体说的那么糟,还是中国是有一些要改进的地方。”
他说:“如果不要让一代一代的人误解加深,我们就要把距离拉近,要多搭一些桥梁。”
另一方面,对于新加坡、中国、亚细安的合作机遇,徐芳达认为,三方可拓展的合作空间很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连通性、能源等。
徐芳达指出,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都会很耗电,因此有必要发展更多新能源。他分析,东南亚有发展新能源的潜能,但投资不足,也未打造区域电网;中国可与整个区域合作加强投资,区域电网的打造也可让有潜能增加发电量的地区,向缺电的地方或大城市输电,实现互惠共赢。
徐芳达还指出,在人才培育方面,新中可携手为东南亚国家培养技术人才。他说,新加坡和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因素是两国都十分重视人才培育,而这方面的优势能与邻国分享。